□本报记者 付生 文/图
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正是天寒地冻农闲的时候,但在新建成的高温大棚里,昌乐县宝都街道的西瓜种植户赵忠修却在“三九”的第六天,种下了他家今年的第一茬西瓜。
昌乐盛产西瓜,是全国重要的设施西瓜生产基地,“昌乐西瓜”更是连续14年位居全国西瓜第一品牌,并作为区域公用品牌,被当地群众寄予了很高的富民强村期望。
顺应群众期盼和产业升级需要,昌乐县紧抓重点环节补短板,加快西瓜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集聚新动能,塑造新优势,迈出了真抓实干的新步伐,干出了走在前列的新样子。
发挥国企作用,推动农业设施更新换代,补上那块“最短的板”
赵忠修的高温大棚位于宝都街道东埠郭村。这里是昌乐设施农业改造提升项目一期项目区,计划建设土墙式阳光温室、新型拱棚日光温室等高温大棚186个,去年11月动工,已建成117个。
赵忠修是第一批用户,租用了7个土墙式日光温室,每个长120米、宽17.5米、离地最高7米,带有水肥一体机、卷帘机等先进设备,因为空间大,旋耕机等机械进出方便。
记者来到高温大棚时,他正在大棚里忙碌:一会儿看看大棚膜的固定情况;一会儿踩踩土壤,感受一下疏松度;一会儿看看滴灌带,顺手整理一番……
用上高温大棚,赵忠修期盼已久。他告诉记者,老旧拱棚棚架低矮、设施简陋,保温效果差,种植时间受限,产出效益低。而高温大棚空间大、设施全、保温好,种植时间不受限,可以大量采用机械化作业,更适合吊种受中高端市场欢迎的精品小型西瓜,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产出收益也更加可观。”赵忠修作了对比。同样的2K品种西瓜,用老式拱棚,一年最多种两茬,第一茬要到2月底才能种,5月份上市,称为“春茬”西瓜,去年平均每斤售价2.5元。用高温大棚,一年可以种三茬,第一茬在前一年的12月就能种,在第二年的2月或3月初上市,称为“早春茬”西瓜,去年平均每斤售价9元。
高温大棚更具优势的是,在“早春茬”西瓜上市后,可以接着种“春茬”西瓜,与老式拱棚的第一茬抢市场。
原来,西瓜喜热怕冷,在15摄氏度以下生长缓慢,在10摄氏度以下容易产生冷害。老式拱棚因为保温效果差,在冬季难以保障西瓜正常生长,只能等到立春后的2月底左右,气温回升了才能种。高温大棚因保温效果好,打破了这一限制。
差异如此明显,为何昌乐西瓜种植还是以老式拱棚为主呢?
东埠郭村党支部书记郭希明说出了他们村的情况。该村种植西瓜已有50多年历史,受早期条件限制,只能选老式拱棚。现在有高温大棚了,村里却没有了空闲地,想要建新只能拆旧,但高温大棚基本是东西走向,老式拱棚多南北走向,建一个高温大棚的长度,最少要拆掉10个老式拱棚,涉及的村民多,难以推进。此外,建设同等面积的大棚,老式拱棚一个只需三四万元,而高温大棚一个就需要四五十万元,带给村民的资金压力更大。
这一情况,在昌乐普遍存在。大量的老式拱棚,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一大瓶颈,成为制约西瓜产业转型升级的那块“最短的板”。
问题摆在了面前,解决需要智慧和担当。
紧抓国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战略机遇期,昌乐县积极发挥国企作用,用好用足各级政策,统一流转土地,上马昌乐设施农业改造提升项目,计划总投资14.93亿元,规划建设8个高标准园区、1862个高温大棚,进而带动全县设施农业的更新换代。
山东宝城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这一项目的运营方,相关负责人王强介绍,所有园区由国企投资建设运营,通过出售、出租、联营等方式,交给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种植户等使用,让大家在减少资金压力、改善生产条件的同时,享受到具备农资、检测、加工包装、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功能的现代化园区服务。
抢抓市场机遇,实现从种一茬到种四茬、从卖一季到全年有售的跃升
推动设施农业改造提升,对赵忠修等种植户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整个昌乐西瓜产业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方式转变。
五图街道邓家庄村,昌乐少有的也是最早规模化推动高温大棚建设的村庄,有86个高温大棚,让村民们着实享受了一把“先行一步”的红利。
1月17日,邓家庄村村民王涛的高温大棚里,一株株西瓜藤顺着绳子向上而生,嫩绿的叶子长得有巴掌大,一朵朵小黄花点缀其中,有的小黄花下面还长出了如花生米大小的西瓜。
王涛说,这个大棚种植面积有2亩多,已种下的这茬西瓜将于3月初上市,属于“早春茬”,其后还能再种两茬。一年下来,一个大棚带来的纯收入能到20万元左右。
推动产业发展,需要跟着市场走、跟着效益走,邓家庄村迈出了坚实步伐。
昌乐大棚西瓜的传统销售期,以我国北方露天西瓜上市前的4月、5月为主,也是全国西瓜产业竞争比较激烈的时期,价格虽好,但市场已基本饱和。
“我们调查发现,在南方西瓜已下市、北方老式拱棚西瓜未上市的2月、3月,北方露天西瓜下市后的10月、11月,因全国采用高温大棚种西瓜的规模也比较少,出现了供应‘空白期’,形成了新的市场机遇。”昌乐县西瓜研究所所长赵平说。
为此,昌乐县借助设施农业改造提升,抢抓市场机遇,引导种植户在传统的大棚“春茬”西瓜和露天“夏茬”西瓜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温大棚“早春茬”“晚秋茬”西瓜种植,实现了从种一茬到种四茬、从卖一季向全年有售的跃升。
“一年‘四种四收’,让我们的西瓜产业在推广优质品种、提升品牌影响力、扩大市场份额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再次走在了全国同行业前列。”赵平说。
面对消费市场对中高端西瓜的旺盛需求,昌乐县还积极引导广大种植户种植精品小型西瓜,推动走向更大更多元的市场。
去年,位于昌乐的潍坊丹泉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京东科技(潍坊)产业创新中心签订产品运行合作协议,标志着昌乐精品小型西瓜成功入驻京东特产馆。
这家公司的西瓜种植基地在邓家庄村,建有高温大棚8个。公司负责人夏海涛介绍,为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他们先后引进“冰糖翠玉”等优质小型西瓜品种,采取统一肥水、统一管理、统一采摘标准、统一分级包装等全链条标准化管理,助力昌乐西瓜实现从“传统名品”到“电商优品”的两手抓、两手硬。
目前,昌乐西瓜种植面积16万亩,年产量60万吨,年产值突破20亿元,“昌乐西瓜”品牌价值达到47.85亿元,位居全国西瓜品牌第一位。
用好技术优势,加快特色品种研发推广,增强“昌乐西瓜”品牌支撑
在昌乐,潍坊市万物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属于西瓜产业的明星企业之一,打造了从西瓜种苗育繁推,到西瓜种植、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记者来到该公司位于五图街道的种植基地,只见高温大棚内,绿油油的西瓜幼苗在育苗床上长势正旺,几名工作人员忙着进行嫁接、移盘、整理秧苗等作业。为保障种苗长势良好,育苗大棚里配备了先进的育苗设施,实现了科学控温、精准灌溉。
“我们现在有6个育苗温室大棚,一年能育苗1600万株,销售全国市场,种苗销售收入已占公司营业收入的60%左右。”潍坊市万物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武萌说。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昌乐县持续加强西瓜新品种的研发推广,通过“强种”“强芯”助力农民增收。
近5年来,昌乐县累计培育引进西瓜品种4000多个,取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4个,“京美10K”“正美翡翠”等优良品种得到快速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品牌溢价。
昌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志敏告诉记者,昌乐是全国最早普及应用嫁接技术的西瓜产区,为发展集约化育苗夯实了基础。如今,已有万物城农业、群信种苗等集约化育苗骨干企业10余家,年育苗能力在5000万株以上。
但相对于该县每年1.2亿株西瓜种苗的市场需求,这个规模显然不够。这也客观体现了当地西瓜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正是这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了全国的西瓜培育、种植等人员,在每年的5月到昌乐展示新品种。2024昌乐西瓜节暨中国(昌乐)西甜瓜新品种新品牌展示推介会上,来自全国12个省市、60余家单位的300多个西瓜品种集中展示,有力推动了西瓜新品种新成果的转化落地。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副院长张兴平曾指出,昌乐西瓜是中国西瓜生产的风向标,通过昌乐西瓜节能够把最新的品种、最新的技术展示给农民。
有了好的品种,西瓜种植户更加注重科学种植技术,确保种出好品质,实现好收成,这也是加快西瓜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围绕推动西瓜新品种选育、设施栽培技术研发、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全面发力,我们的种植技术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刘志敏说,昌乐已被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授予全国“一县一业”示范样板县(西瓜)。
依托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设施,新年伊始,赵忠修种下了他家今年的第一茬西瓜。种植西瓜十多年来,这是他种植西瓜时间最早的一次,也是第一次尝试在深冬种西瓜。展望未来,他充满了信心和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