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为笔,以“文化”为墨,奎文区“书院+”模式——

绘就家门口“精神桃源”

(2025年03月2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文街道文化路社区老年大学的声乐班课堂。   北海路街道胡西社区胡悦邻书社内,居民们静享书香时光。
  □通讯员 周晓璇 张洪芹 文/图
  悠扬的琴声从社区活动室里传出,孩子们在非遗工坊捏制泥老虎时的欢笑声穿透回廊;转角处的“邻里茶话会”飘出阵阵茶香,墙上的居民书画作品讲述着“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故事……走进奎文区的各处社区文化书院,目之所及皆是文化与生活的交融画卷。近年来,奎文区以“书院+”模式为支点,通过体系化建设、特色化运营、全龄化服务,将文化深植社区“肌理”,让居民推窗见文明、转角遇诗意,绘就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幸福图景。
  打造多元文化空间
  织密文化服务网络

  在东关街道苇湾社区,一座1200平方米的文化书院成为居民的“精神文化粮仓”。这里以“1个核心阵地+3类特色空间+N个文化微场景”构建起“15分钟文化生活圈”。“核心阵地”内,“一厅四区”融合学习教育、数字体验等功能;商业街区的“文化悦湾”驿站汇聚非遗市集与文创潮玩;老旧小区改造的“时光记忆馆”陈列着潍坊民俗老物件;街角绿地的“书香绿园”则通过自助借阅系统点亮知识之光。69处楼道转角、停车场等“边角空间”被赋予文化新功能,年均服务居民3.2万人次。
  “以前总觉得退休生活单调,现在每天到书院学剪纸、参加合唱团,日子比上班还充实!”65岁的王阿姨道出许多居民的心声。社区通过培育“专业团队+志愿队伍+居民达人”三支主力军,孵化出“文化公益大集”“手创幸福助残工坊”等品牌项目,还引入高校共建实践基地,让大学生与非遗传承人同台授课。去年以来,42场主题活动吸引3000余人次参与,文化服务从“零散供给”升级为“精准滴灌”。
  厚植亲邻文化沃土
  打造惠享文化家园

  如何让文化成为凝聚邻里的纽带?广文街道文化路社区以“亲邻、悦邻、惠邻”作答。社区组建百人和顺艺术团,将反诈故事编成快板剧,把社区春晚办成“网红打卡”活动;10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如毛细血管渗透网格,夕阳红巡逻队全年无休守护家园,“道德银行”让5000次志愿服务化作可兑换的“文明积分”。
  空间改造更显巧思。灰暗电表箱变身彩绘艺术墙,闲置绿地崛起“和顺文化长廊”,3600平方米的文明实践广场集合了百姓书房、友邻烘焙坊等多元场景。社区书记古娜说:“文化不是口号,而是让每寸空间都‘说话’。”全龄服务同步推进——老年大学开设智能手机课,“四点半学校”传授扎染技艺,“社区合伙人”计划吸引16家社会资源入驻,创业者刘民民的烘焙工坊让蛋糕香气与创业热情交融升腾。
  滋养城市文明根系
  激活社区治理新生态

  在奎文,文化书院不仅是活动场所,更是基层治理的“柔性引擎”。梨园街道实行“空间换服务”机制,将高校实验室转化为居民实践课堂;大虞社区打造“山东手造”体验馆,让核雕、剪纸走入日常生活。非遗市集、幸福邻里节等300余场活动年均吸引3万人次参与,文化如春风化雨,催生美好社区新体验。
  “我们要让文化服务像阳光一样自然流淌。”奎文区文明办的郑德阳表示,“目前,我们正加快推进文化社区建设,按照以人为本、价值引领、因地制宜、共建共享的思路,建设‘里仁为美’文化社区,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社区文化书院。通过文化书院这一载体,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育儿家教、文化休闲、养生保健、心理疏导、文明实践等多样化服务。”
  如今,从苇湾社区的“老城记忆”到文化路社区的“青春碰撞”,从健康街社区的“健康剧场”到胡西社区的“金秋驿站”,奎文区的众多文化书院正以多元姿态,书写着“推窗见文明、转角遇美好”的城市形象。在这里,文化不仅是传承的载体,更成为照亮幸福生活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