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更好潍坊新画卷

——我市创新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路径

(2025年05月0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王瑗 尹莉莉 通讯员 居兴国 滕昆昆
  小小樱桃枝头挂,红红的果实映红了农民的笑脸;片片鹅肥肝漂洋过海,被称为灰雁的朗德鹅是养殖户眼中的金“天鹅”;一个西瓜在专属的音乐节里“翩翩起舞”,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甜蜜的产业链……透过一组组生动的镜头,一个个千亿、百亿级的产业集群,让潍坊农业产业版图在农业强国的地图上格外醒目。
  近年来,潍坊市牢记嘱托、加压奋进,始终坚持把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拓展创新“三个模式”的出发点、落脚点,打好“四套兴业牌”、走好“四条富民路”,加快构建“5+10+N”乡村富民产业体系,一幅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潍坊大地上徐徐铺展。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加速迈向现代农业强市的潍坊,在奋力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的新征程上交出一份亮丽的答卷。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58.7亿元,居全省第1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921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84:1,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富民为本,产业为要,正是党建引领、片区联动、集群发展、主体带动、资产分红、共富经营、国企助力等一条条做强优势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活新兴业态的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路径,把万千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让更好潍坊在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上走在前列。
  聚力打好“链群牌”
  走好实力强农之路

  “一棵菜”长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每天,有15000吨蔬菜从寿光销往全国200多个城市,以及出口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家;全国“寿光标准”示范基地已认定72个,全国新建大棚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从一粒种到一方田,科技创新正重塑现代农业新图景,物联网的应用率超过80%……从“冬暖式蔬菜大棚发源地”到“中国蔬菜种业硅谷”,寿光用科技创新与模式变革,让“一棵菜”长成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蹚出了一条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破局之路”。
  蔬菜产业集群以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寿光为核心,辐射带动昌乐、青州、安丘、寒亭等多个县市区,其中,寿光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的人员达12万人,设施蔬菜种植60万亩、15.7万余个蔬菜大棚,寿光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944.4亿元、居山东省县域首位,80%来自菜农。
  一只白羽肉鸡的“旅程”折射出潍坊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亿元作为养殖农户扶持资金,支持农民建起55个规模化养殖场,年饲养量达5000万只,带动肉鸡养殖户年均收入10余万元。高密市的白羽肉鸡产业带动1.7万人就业、增收10亿元,重点培育南洋食品、凯加食品、禾翔农牧三大“亿羽级”链核企业,培育出两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探索出一条资源集约、生态友好、三产联动的乡村振兴路径。在龙头企业山东新和盛飨食集团的带动下,峡山区白羽肉鸡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产业链布局覆盖饲料生产、种鸡繁育、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及预制菜深加工,直接带动就业5000余人,间接辐射就业数万人……
  我市肉鸡产业集群以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诸城为核心,安丘、高密、昌邑、峡山等地协同发展,诸城外贸、新和盛、仙润集团等一批肉鸡全产业链企业带动3000多家养殖场纳入产业链条。
  一个个龙头企业串起全产业链,汇成掘金蓝海,让当地的群众嵌入了致富链条。
  我市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作为主攻方向,以链式思维发展优势产业,持续壮大诸城外贸、得利斯等百亿级企业,引进落地伊利、正大等行业龙头,29家企业、112家农民合作社分别入选2024中国农业企业500强、2024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数量均居全国地市第1位,82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52万农户就业增收。
  乡村富民产业矩阵撑起产业脊梁。我市的蔬菜、肉鸡、桃、玉米4个集群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蔬菜、畜禽、花卉、玉米、农机5个千亿级和果品、种业等10个百亿级产业以及昌乐“火山农八鲜”、临朐大樱桃等N个县域富民全产业链为主体,实现了“一业成一链、一链富一方”。
  聚力打好“资源牌”
  走好特色兴农之路

  郭牌西瓜一个卖到130元,潍坊农业品牌成为增收“王牌”。
  近年来,我市的寿光蔬菜、青州银瓜、潍县萝卜影响力持续增强,培育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0个。各个县市的现代化农业各有千秋,寿光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诸城是全国知名的肉类加工基地,安丘是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昌乐“火山农八鲜”填补了我国火山农产品品牌的空白……特色农业品牌不仅擦亮了“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这一招牌,还让更多农民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走上共富之路。
  走进全国最大的盆栽花卉种植基地青州市,当地15万名从业人员,将3000多个花卉品种远销30多个省市区,做出了年花卉交易额150亿元的体量,草花、多肉、凤梨、仙客来、冷凉花卉种苗产量、温室建设及资材输出量均占全国半壁江山。
  我市坚持向品牌要效益,突出“一域一特色”,培育朗德鹅、对虾等“小特优”产业56个、过亿元特色产业村9个。
  特色产业开花,联农共富结果。让一片鹅肝成为一个增长极,临朐算对了一本大账,创建了“协会+企业+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鹅肥肝生产基地,相关行业企业105家,从业人员6000多人,鹅肥肝产量占全国七成、养鹅户年均收入超12万元。
  丰富致富路径,保障农民持续增收。我市培育做大特色服务业,农村电商零售额突破260亿元,30个镇村入选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镇村,“齐鲁天路”获评“中国深受欢迎的十大自驾路线”第2名、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沿线87万名群众受益。
  聚力打好“片区牌”
  走好连片惠农之路

  走进临朐县,14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镶嵌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生态大地上。“八岐山下·隐士山里”片区年产山柿高达1000万公斤,通过对片区文旅资源统一规划运营,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吸纳700多农户从事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商服务等配套产业,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临朐已试点成立了34个县、镇、村三级资产运营公司,旨在融合适宜的特色产业,进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出“三级所有、两公融合”的新模式。
  昌邑市“碱地粮仓”片区推行“片区党委+共富公司+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集中调配,带动片区内10个村庄统一规划项目、统一管理运营、统一分配收益,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会员1600多户,片区内村集体平均收入达到68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万元。
  我市把片区建设作为发展富民产业的关键抓手,154个片区串珠成链,建成乡村富民产业项目500余个,发展特色产业339个,带动13.8万农户实现片区内就业增收。
  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不仅富了农民群众,还带动村庄更宜居、生态更优美。我市对全市8808个村实施A、B、C分类管理,打造“潍”爱我家公益物业品牌,做到“点”上出彩、“线”上出众、“面”上“出圈”。
  在临朐县的齐鲁嵩山云岭田园示范片区,创新采用“社区+网格+公益性物业”的管理模式,将农村公益物业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紧密结合,共同构建了基层治理的新局面,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面子”“里子”实现双赢。
  片区建设高质量推进,既展示了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丰硕成果与广阔前景,又为树立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注入了强劲动力。
  聚力打好“改革牌”
  走好机制联农之路

  潍坊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潍坊人以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农业领域“点石成金”的传奇。
  十五年前,大学毕业的刘莉返乡创办高密市大牟家镇刘莉家庭农场,选择了最难、见效最慢、风险最大、利润最薄的粮食种植,用青春和奋斗作犁,在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上开拓创新,把最初38亩的小农场发展为流转经营土地5600亩的现代化农场,将新技术、新模式积极推广给周边群众,农场成立农民科技大学堂,聘请13位农业专家教授免费为周边农户指导、培训,带动周边23个村实现科学种田,亩均增收达500元。
  有力地回答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时代之问的刘莉,是潍坊“青”字辈新农人的代表。
  我市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2654个村实现“跨村联建”,培育百名“爱潍有为新农人”。他们中有放弃城市繁华和高薪的博士硕士,有在农业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企业家,还有学成归来的海归学子……他们在脚踏实地的耕耘中,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为潍坊农业注入革新活力与创新因子,引领16万名“青”字辈新农人逐梦沃野。
  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我市持续深化改革,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探索契约式、股权式等做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3.6万家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增收290亿元,628个村集体收入过百万元、21个村过千万元。
  山东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是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百强企业,依托农业、畜牧、食品、生物四大科技平台,打造了一条“从田园到餐桌”的绿色全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吸纳2600名农民就业,还联结发展100个生猪产销合作社、3000余家合同养猪场,年出栏生猪200万头,带动周边养殖户每年增收达6亿元。
  同时,潍坊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赋能,拓展农业增值空间。高水平运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和蔬菜、畜禽两个国家级标准中心等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链上的增长极。蔬菜种子由原来70%依赖进口转变为70%自主研发,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6%,高于全国7.4个、全省3.2个百分点。我市获评全国首批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创建全国首个“区块链+蔬菜”应用基地,智能农机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寿光菜博会创新举办方式,新设立5个国内、1个国外分会场。第七代蔬菜大棚数字化率85%、亩均增收2万元。
  无论是特色农产品种植、设施农业发展、大田粮食作物,还是农产品加工开发、农业服务贸易等,潍坊现代农业都已集聚成片,集群发展,为潍坊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打造农业对外合作和现代农业发展“新样板”提供了坚实支撑。
  用好国家农综区这一开放发展平台,推进全域发展,潍坊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农业部长论坛,建成农业服务贸易全球商通中心,涉农重点出口企业1481家,涉农产品出口额294.6亿元,连续4年突破200亿元,带动更多农户实现“出海”赚钱。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我市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勇于闯新路、作示范,在提升现代农业能级、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优化联农带农机制上加力突破,高水平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努力为农业强省建设挺起硬核支撑、贡献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