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元超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年手握方向盘,踏着黎明的曙光起航,踩着夜晚的星光归程,举手投足间传递城市温情……他们是城市的“活地图”,是风雨无阻的城市“摆渡人”。在2025年“5·20公交驾驶员关爱日”前夕,记者跟随市公交集团160路驾驶员王春萍,近距离了解感受公交驾驶员的工作日常。
5月17日,清晨5点,当大部分人还在睡梦中时,王春萍已经来到了公交场站签到,在参加完路队的安全晨会后,她便开始对车辆进行出车前的细致检查。从轮胎气压、制动系统到灯光设备,不放过任何细节。“从入行第一天起,师父就是这样教的,一定要做好出车前的检查工作,确保车辆性能安全可靠,把乘客安安全全送到目的地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王春萍说。
绕车完成安全检查后,王春萍开始对车厢进行深度清洁。擦拭车窗、清扫地面、整理座椅,她一丝不苟。“每次开完一圈后,我都会将整辆车仔细清理一下,拖拖地,擦擦座椅,好为之后的乘客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乘车环境。”王春萍说,这“十米车厢”是她日复一日的工作“战场”。
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后,王春萍驾驶车辆来到位于潍城经济开发区的南曹公交站点等待出发。6时10分,王春萍启动车子,从南曹站发出最早一班车。
这份工作时间表并不是仅此一天,而是贯穿于王春萍的日日年年。2006年,王春萍进入市公交集团成为一名乘务员。2010年,王春萍“摸”上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方向盘,成为一名合格的公交驾驶员。15年来,王春萍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心对待每位上车的乘客。凭借过硬的驾驶技术、优质的服务,王春萍被评为“五星级驾驶员”。
车辆行驶过程中,王春萍精神高度集中,她仔细观察两侧反光镜、后视镜、监控显示屏幕等,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还特别留意乘客的上下车。“乘客上车时,我们要注意观察,特别是腿脚不便的乘客,我们必须等他坐好才能走。”王春萍说。
“服务市民出行不仅需要技术,更要用心。”正如王春萍所说,为向乘客提供便利,她还在“十米车厢”里下了不少功夫。前车门旁挂着几把雨伞,为乘客解决不时之需;在驾驶座后准备了收纳袋,里面有针线包、清凉油、创可贴等物品,曾多次为晕车乘客、突发低血糖乘客提供便利。
王春萍所驾驶的160路车是市公交集团的主线路之一,客流量大,车况复杂。该线路单程26公里,一趟车程约86分钟。王春萍每天要完成超百公里的运营任务,节假日也不例外。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王春萍驾驶车辆抵达终点站公交王谭枢纽站。停好车子,她拿起抹布和拖把,再次进行车厢卫生清理。在短暂的休息间隙,王春萍匆忙吃了几口早饭。随后,她驾驶公交车驶向南曹方向。
小小的驾驶室里,一个方向盘、一排按键,一年四季的景色在车窗外不断变化。无数次的起步、拐弯、停靠,在外界看来,这样的循环往复或是枯燥乏味,王春萍却乐在其中,干得津津有味。“温暖不是单向施予,而是相互照耀。”王春萍说,乘客简单的一句“谢谢”就是对她工作最大的肯定,让她干劲十足。
车轮滚滚,承载的是责任;车窗内外,流动的是温情。王春萍的日常,是市公交集团所有公交人的缩影,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城市更温暖、更文明。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复杂的事情,用心做。”王春萍说,公交车是城市流动的文明窗口,她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以实际行动更好服务乘客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