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莹 文/图
在峡山区,星罗棋布着众多水库移民村,它们是岁月的见证者,承载着往昔的记忆,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近年来,峡山区积极做好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不断加大移民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实施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项目,一场以美丽移民乡村建设为核心的村庄蜕变在这里悄然发生,让这些曾经普通的村落实现了华丽转身。
环境整治 乡村颜值大提升
走进太保庄街道望仙埠村,一条条平整的乡村大道蜿蜒延伸,道路两旁,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路旁高杆月季花开正艳,新建的水库移民文化宣传走廊,诉说着党群一心、战天斗地、求实创新、和衷共济的水库精神……这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图景,正是移民帮扶政策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村里变化特别大,以前都是土路,车一进来就暴土扬尘,现在村里路面都硬化了,还种植了绿化树,环境越来越好,大家们都说村里大变样。”望仙埠村党支部书记郭建光说。借助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移民村”建设项目的东风,望仙埠村拓宽了村内主干道,建设了村史馆,打造了健身广场,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提升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水平。如今,村民们的幸福感随着环境的改善油然而生,望仙埠村成为了村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近年来,峡山区将“美丽移民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来抓,为充分发挥移民资金的作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深度契合每个移民村的村情和文化,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村庄环境整治短板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村内闲置空场的规划建设工作,建设健身广场、党建主题广场、口袋公园等公共休闲场所,充分释放闲置空地的最大潜能,为群众生活休闲提供更多便利,让群众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最大程度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滋养 幸福生活有滋味
在太保庄街道魏家屯村,白墙红瓦间随处可见“百善孝为先”的文化墙绘,孝老爱亲的故事在村民口中代代相传。通过“美丽移民村”项目的实施,建设了以孝善文化为主题的村史馆和文化广场,在提高村内基础设施水平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精神文明素养。
说起村里的变化,村里的老会计魏居松脸上笑开了花:“现在不光村里环境好了,孩子们对老人们更孝顺了,村里还经常举办给老人送饺子、办寿宴等活动,心里暖和着呢!”
孝善文化的浸润,不仅让村庄充满温情,更凝聚起村民共建共管家园的强大合力,如今的魏家屯村,邻里和睦、乡风文明、环境优美,成为峡山区孝善文化建设的标杆。
不仅如此,在“美丽移民村”项目的帮扶下,魏家屯村瞄准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项目,与优渥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有机蔬菜大棚,在修建的村庄道路上与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光伏发电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村集体获得了稳定收益,又为村民提供了务工机会。同时,通过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将村集体的荒山地对外承包,开发园林绿化种植项目,并将土地补偿款投入到企业获取利息收入,实现了“地生钱”“钱生钱”。
产业转型 “土里生金”富乡亲
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的同时,峡山区优选产业开发项目,不断提升群众致富“造血”能力,让水库移民帮扶工作持续高质量推进。
峡山区水利渔业中心投资600万元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建设数字农业种植产业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现了蓝莓种植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以高科技实现高品质,获得高收益。
“该项目收益覆盖王家庄街道20余个库区移民村,每年支出27万元,专门用于各村公益事业发展。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移民村集体收入,还提高了村‘两委’的公信力。”峡山区水利渔业中心移民科科长于洋说。
不仅如此,该园区还提供了上百个工作岗位,有效解决了周边多个移民村移民劳动力问题。“以前我在省外打工,现在回到家乡,学技术做管理,既能挣钱又能顾家,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负责7号种植棚的管理人员张树香,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在增加移民收入的同时,园区还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全能型“移民人才”,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