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杰
通讯员 冷元杰 文/图
在高新区新城街道,一件件以文化服务为核心的民生实事正在落地见效,悄然改变着居民生活。今年以来,新城街道36个社区共提报40件社区层级民生实事,其中文化服务类项目占据重要位置。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辖区精神文明建设。
6月26日,记者走进蓉花社区上品领域小区,一座新建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格外引人注目。活动室内,棋牌娱乐区、阅读交流角、多功能活动区等功能分区明确,设施完备。这里曾是小区内的闲置房屋,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居民们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的新去处。
“社区把闲置房变成了‘文化驿站’,真是办到了我们的心坎上。”66岁的张强说。前期,蓉花社区通过“社区书记接待日”了解到居民对公共活动空间的迫切需求后,经过多次调研协商,盘活闲置资源,打造了这座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如今,这里已成为社区重要的文化阵地。
无独有偶,北苑社区利用社区微空间,在中阳如意家园小区和汇金苑小区打造了妇女儿童家园。这里不仅有亲子活动室、书画室等文化活动场所,还联合“社区合伙人”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服务活动,增强了妇女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家庭教育水平。
新城街道在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上,不仅注重单个社区的打造,更着眼于全域统筹推进。街道党工委将文化场所建设纳入民生实事,建立“社区提报-街道统筹-部门联动”推进机制,36个社区立足自身资源,形成“一社区一特色”的布局。
怡心社区以“全龄友好型”为文化社区品牌,整合优质文化资源,打造超然书房,组建老年合唱队伍。鸢都社区打造“梧桐树下幸福里”文化社区品牌,充分利用小区闲置资源,升级4处“幸福小站”。府佑社区链接吾悦商圈资源,为“一老一小一青”提供医疗、文化、娱乐等全方位服务。大观社区引进第三方资源,改造社区“金角银边”为“城市书房”,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这些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升级,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文化服务,构建起了文化服务的“15分钟生活圈”。
新城街道以文化场所为支点,撬动基层治理的文明杠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润物无声中深入人心。街道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通过“我们的节日”“‘五为’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将文明实践融入日常生活。同时,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推动志愿服务精细化、专业化,擦亮36个服务品牌,动员全民参与志愿服务。依托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此外,街道还创新“群众点单”工作模式,精准匹配供需两端,推动志愿服务更精准、更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