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艺华
通讯员 孙茂德
全市职业院校开设专业点800余个,所设专业涵盖19个专业大类,与潍坊产业体系一一对应,服务全省“十强产业”,全日制在校生30余万人,每年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9万余人……
在潍坊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热土上,职业教育正以破竹之势,从昔日的“跟跑者”成为今日的“领跑者”。
从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落户,到部省共建职教高地示范区的成功建成,潍坊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决心,在产教融合、办学体制、育人机制等多个领域实现全面而深刻的突破,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潍坊标杆”。
产教深度融合,搭建校企共赢“立交桥”
“毕业即入职歌尔,这样的‘订单式’培养太贴心了!”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一名学生由衷感慨。这恰是潍坊产教融合育人成效的生动注脚。
在潍坊,校企合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7所驻潍院校与歌尔共建产业学院,创新“1+1+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开发课程28门,为企业输送了大量技能骨干,这些毕业生对于企业来说可谓“供不应求”。
我市构建起“园区+联合体+共同体”的立体化产教融合网络。拥有25个产教融合园区、1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农综区产教联合体获评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42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布局200个骨干专业,重点建设100个特色品牌专业、20个产业发展亟需专业、40个高水平专业(群),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匹配度高达95%以上,真正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政策“组合拳”的出台,更为校企合作注入强劲动力。
我市先后出台33个产教融合政策,目前,已培育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70家。推动潍柴、歌尔、豪迈等企业制定10类人才培养标准,歌尔等9家企业入选省级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呈现活力四射的良好局面。
多元办学格局,激发职教创新活力
企业不仅积极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更深度介入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
在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引领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新风尚。政府以少量启动资金撬动大量企业资本,开创了“政府参股、企业出资、多方共治”新模式,吸引了巨额社会资本,建成多个混合制二级学院,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则走出整建制混改的新路径,引进国企资金建设新校区,创新办学模式,实行理事会决策制,企业高管深度参与办学决策。引进国企投入5.6亿元建设1100亩新校区,如今,学院在校生人数众多,有力支撑了潍坊高端化工产业发展。
潍坊豪迈科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则开创“中职混改”的新模式,政府与企业按比例办学,企业主导教学全过程,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自办学以来,该校为企业培养了大量技能骨干和管理人才,成为企业的“人才孵化器”。
目前,我市已形成“3所混合所有制院校+2所国企办学+9所民企办学”的多元办学格局,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和实训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人才成长桥梁,铺就学子辉煌未来
师资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我市拥有6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以及由33名齐鲁名师、13名齐鲁名校长领衔的强大师资队伍。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持续实施教师成长培优工程与筑峰工程,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与行业龙头共建产业学院,推行现代学徒制,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实战化课程,实现企业“入学即入职、毕业即上岗”的精准培养目标。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理念得到深入实践。全市职业院校累计培育大量在线精品课程,“1+X”证书试点项目让学生毕业时手握“技能护照”,成为产业一线的“香饽饽”。
近年来,潍坊职业院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大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从这里走向社会,在各行业领域绽放光彩。
潍坊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绘就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如今,这张蓝图正逐步转化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施工图”,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