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公益广告

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51.53%,寒亭区(经济区)——

做强产业增量,集聚富民强村新动能

(2025年09月0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南村党支部书记张中华在馒头坊工作。
  □本报记者 戴江西
  通讯员 黄晨玮 梁淑莹 文/图

  培强壮大特色产业、持续盘活农村“三资”、链接各级发展资源下沉……寒亭区(经济区)坚持以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深入实施“一村一产 百村共富”工程,做实富民强村文章。今年上半年,该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4717.91万元,增幅达51.53%。
  用好“头雁”领好路
  寒亭区寒亭街道叶家庄子村北,一片开阔的玉米地里,工作人员正记录玉米生长情况,这里种植的是富含叶黄素、SOD、硒、总黄酮等多种营养元素的功能玉米。“目前我们正投身潍坊国家农综区功能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建设,积极为全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探索新路径、新经验。”叶家庄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伟东说。
  村庄要致富,书记要领路。从曾经的落后村,到如今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于伟东“一定让老少爷们过上好日子”的承诺逐步兑现。该村与周边大埠村、吴家埠村、箕子埠村结对共建“党建引领共同富裕”示范片区,并先后与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东北农业大学等展开深度合作,重点发展功能性农产品,逐步构建起以功能农业种养殖、功能农产品精深加工、康养文旅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见到张萍时,他刚从田里风尘仆仆赶回来。“这段时间田间管理很关键,丰产增收的底气必须打足。”寒亭区高里街道一空桥村党支部书记、一空桥村惠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萍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广种植超强筋小麦新品种,带领村民探索“减肥、减药、减水、增产”的绿色种植模式……自张萍上任村党支部书记,一空桥村的发展就步入快车道,现已发展成为“全国优质麦种植示范基地”,今年上半年村集体收入156万元。
  敢于探索勇开拓
  在寒亭区高里街道河南村村委大院,每天凌晨3点和下午3点半,全自动的馒头生产线开始运转,村党支部书记张中华带着白手套,与其他7个村民一起,生产1万余个馒头发往周边的商超、市集、企业食堂。
  当2023年接过村党支部书记重担时,张中华本要做服装厂生意,几经尝试效果不太理想。2024年,为更好运作村里的助老食堂,他发动村民入股购买了生产馒头的半自动化设备。“刚开始做出来的馒头,要么发(酵)大了,要么发(酵)小了。”张中华回忆道,“馒头品质上来以后去夜市开辟市场也是几经波折,好在那些阻挠我的‘馒头贩子’最后都成了我的经销商。”去年年底,全自动机器搬进了新盖的厂房,味道好、有嚼劲的河南村馒头销路大开,今年上半年村集体收入21万元。
  发展千条路,敢闯才有路。细数每一个成功的经验,都离不开摸着石头过河的忐忑和日夜兼程等来的机遇。杨家埠文旅事业发展中心南傅家村,2022年流转了本村50亩土地,村民筹措52万元现金入股建设7个葡萄大棚,随着收益日趋增长,2025年又流转了110亩土地,村党支部书记傅世豪心里已经有了新的谋划。
  如今,寒亭区(经济区)的“明星村”越来越多,每一个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的村庄,无不是勇敢探索、不断开拓的典型。今年上半年,寒亭区(经济区)有327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占比80.7%。
  因地制宜蹚新路
  8月14日,位于固堤街道大常疃村的有乐有田电商前置工厂项目办公楼封顶,九月底将全面投产。“我们正打通农产品‘走出去’、好商品‘进农村’的通道,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提升村民购买品质和安全感。”有乐有田品牌发起人张华伟介绍。
  2021年,张华伟“带资回村”“带平台回村”回报家乡,当选为村党总支副书记,与村委共同建立了大常疃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借助已有平台和物流基础,公司让利村民、反哺村集体,开启了电商加持的创新型振兴。
  紧扣乡村“DNA”,百花齐放谋发展。在寒亭区(经济区),越来越多的村蹚出的新路子、落地的好点子,为村集体增收创造了更多可能:
  前阙庄村创新探索“村企联建”发展模式,打造了东篱飞龙鹌鹑生态养殖产业园等项目,带动周边村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茅埠村锚定“便民服务+商业开发”双轮驱动,建成“北城茅埠商业街”,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无到有”;
  北张氏村与省农科院合作发展芍药种植,建设了“花田时光”田园综合体,今年上半年为村集体增收71万元……
  寒亭区(经济区)因地制宜,通过多样化方式践行“共富”理念。“我们将持续深化‘一村一产、百村共富’行动,一村一策发展好村集体产业,不断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长久可靠保障。”寒亭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邢志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