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2022年12月1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丛秉政

阅读提示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各级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城市和农村社会治理都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些都对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治理的探索。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基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再到党的二十大强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体现出我们党社会治理理念的升华和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前沿,是“中国之治”的根基。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是直接面对群众,事务琐碎复杂甚至艰巨繁重,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进一步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整合各种资源,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使社区能够承接传统“单位”中的公共服务和利益协调功能,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载体和平台。要把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创新各方面、全过程,通过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把党的领导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努力构筑好基层社会治理“桥头堡”,进一步打通每一个“神经末梢”,使基层社会治理政治方向不偏离,资源能力有保障,形成社会治理有效合力,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效能。要进一步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做到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要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要进一步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