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秉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一定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深刻阐释了严守规矩、不逾底线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嘱托,常拂思想之尘、常怀敬畏之心、常守慎独之境、常悟干事之道,始终把纪律规矩摆在最前面,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在新征程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近日听一位退休多年的老领导感叹:近十年来,与他有过工作交集的或他认识的多位官员,因严重违纪违法落马。这些落马的领导干部,当年也曾在事业上风风火火,但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能相抵,不知敬畏、罔顾纪法、滥权谋私造成的恶果不仅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也让其本人身陷囹圄、家庭破败。
东汉时期有个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令王密,是他的恩师杨震在任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起来的官员。他听说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为了报答杨震的恩情,特备黄金十斤,于白天谒见后,又乘更深夜静无人之机,将黄金送给杨震。杨震不但不接受,还责问说:“我和你是故交,关系比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为人,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深夜无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受到谴责后,王密十分惭愧,只好作罢。杨震“暮夜却金”的事,影响很大,后人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先生”。杨震为官,从不谋取私利。有人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他说:“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封建时代的清官尚且能知敬畏、守法纪,今天的各级党员干部更应该始终牢记为民服务宗旨,克己奉公,把“为民务实清廉”系在心头、落在实处。
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是对各级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员干部理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一定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级别再高,也高不过人民;权力再大,也大不过法纪。守住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才能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做到法律面前不为私心所扰、不为人情所困、不为关系所累、不为利益所惑。从许多腐败分子的堕落轨迹来看,一旦失去敬畏,思想防线就会悄然失守,精神堤坝就会轰然倒塌,行为就没有任何底线。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慎独慎微,保持警惕、警觉、警醒,“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警醒自己、鞭策自己,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敬畏党纪国法,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