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推进
社区创新治理的路径探索

(2023年10月2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姜利梅

阅读提示
  志愿服务是展现一座城市文明风尚的新标志,也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我国各种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的重点区域。志愿服务在反映社情民意和社区居民合理诉求方面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不仅可以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社区居民需求,而且在弘扬社会正能量、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志愿服务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有效路径,需做好以下几点。
  大力弘扬志愿精神
  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

  弘扬志愿精神对于创新社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一要坚持党建引领。志愿服务虽然是一项社会公益活动,但倡导奉献、友爱、互助等精神,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和政治导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志愿服务的宣传方面要加大力度,深入挖掘志愿服务队伍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表彰宣传,让志愿精神深入到社区居民心中。二要在社区居民中普及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知识,经常性开展志愿服务主题教育。让社区居民在了解、关注、支持的基础上自愿参与志愿服务事业。三要强化志愿服务组织队伍的党建工作。一方面要积极在志愿服务队伍中发现并培养党员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另一方面要不断挖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中的志愿服务资源,鼓励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自身的实践引领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最终形成“党员引领、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四要广泛吸纳社会中的新生力量如快递员、网络自媒体从业者以及新兴行业中的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进一步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功能和作用。
  加强志愿服务项目管理
  提高志愿服务实效性

  一是提升志愿服务的协同化。建立志愿服务平台,将社区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进行有效联接,真正把志愿服务与群众需求相结合,在社区开展结对帮扶、就业指导、咨询服务等多种内容的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合理有序开展。二是提升志愿服务的精准化。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库,完善个性化项目和对特定群体的服务力度。将“引领就业”“助学”等一批适合社区特点的志愿服务项目作为重点内容经常性开展,真正做到“社区群众所需就是志愿者所能”,增强社区志愿服务的实效性。三是提升志愿服务的精细化。充分整合资源,把项目化运作理念贯穿志愿服务各个方面,融入各个环节,为社区居民提供点对点、面对面菜单式服务,同时要做到志愿服务活动有联络、有指导、有监督、有考核,助推志愿服务不断走向精细化。
  扩展资金来源渠道
  保证志愿服务走深走实

  一是要加大对志愿服务资金的投入力度。将志愿服务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政府或社区可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创投、政府补贴、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实施志愿服务项目。二是要通过多种渠道扩展资金来源,民间捐赠是志愿服务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主要是来自个人、企业、基金会的慈善捐款,通过项目或合作的形式捐赠,为此就要加强志愿服务组织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合作互惠等方式,使得企业认可并愿意给予志愿组织经济支持。要积极推动《慈善法》在基层落地,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捐赠的积极性。
  完善志愿服务体制
  培育壮大志愿服务组织

  一要建立志愿组织档案,培育稳定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者队伍数据库,管理好志愿者信息,统筹安排志愿服务活动。二要健全志愿服务培训制度,推动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志愿服务培训,对培训对象与培训内容要分门别类。同时可依托志愿者协会等部门,通过邀请专业人士介绍经验、现场观摩考察等多种方式提高志愿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使志愿服务更加正规化、专业化。三要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对志愿者的贡献,适度进行嘉许或奖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志愿者,在其晋级、升学、求职时要根据情况适当加分。建立“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提倡并推广“互助服务”“服务转换”等有效形式,把志愿者的服务与自身需求相结合,在志愿者自身需要社会帮助时能优先得到志愿服务,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社区志愿者队伍。四要专门出台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对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活动规范、激励措施等进一步完善,不断增加志愿者组织数量、提升服务能力,努力做到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与需求相适应,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更好发展。
  (作者单位:昌邑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