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公益广告

4500立方米巨型“峱宝宝”
即将亮相风筝会

(2024年03月2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郭洪利介绍“峱宝宝”风筝设计图案以及设计理念。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隋炜凤 文/图

  2024潍坊风筝嘉年华暨第4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举办在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近期正忙着创作一款“峱宝宝”造型的巨型风筝,并将在风筝会上亮相。
  3月21日,记者来到寒亭区寒亭街道寒亭二村郭洪利风筝工作室。“今年的风筝是这款全立体的‘峱宝宝’,目前刚完成了3D模具打印,马上投入制作并进行试飞。”郭洪利边介绍边向记者展示即将用于制作风筝的模具。
  记者看到,“峱宝宝”圆滚滚的身子,铜铃般的大眼睛,一张大大的嘴巴,头上一对麒麟角,额头正中还有一个宝葫芦图案,造型憨态可掬。郭洪利表示,“峱宝宝”的名字来源于青州的峱山。近些年,“峱宝宝”的文创产品非常受人喜爱,其形象既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又洋溢着新时代精神,凝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峱宝宝”文创产品也已成为潍坊的特色文创好品,因此他今年决定制作这款“峱宝宝”形象的风筝。
  郭洪利告诉记者,他将制作的“峱宝宝”风筝高约20米,宽约15米,厚约15米,总体积约4500立方米,可谓是巨型风筝代表。创作过程中,郭洪利在“峱宝宝”原造型基础上,做了小的细节改动,使之更适合起飞。“像这个脚、翅膀,考虑到充气、风道等因素,进行了一些调整。”郭洪利介绍。
  出生于寒亭风筝世家的郭洪利,自幼受祖辈影响,与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事风筝扎制三十余年,郭洪利的每一次扎制、每一个设计都力求精益求精。他还在不断尝试创新,让风筝扎制这种传统技艺与时俱进,焕发更多年轻魅力。郭洪利说,他还将为本届风筝会制作多款与知名品牌、游戏结合的风筝。“只有坚持守正创新,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风筝及其文化内涵,才能让这项传统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郭洪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