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杰 文/图
3月26日上午8时,记者走进位于寒亭区开元街道南寨里村西侧的寒亭区春雷冷藏厂。
“这就是我们厂,我和村民们一起奋斗的地方。”匆匆赶来的张春雷告诉记者。在张春雷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农产品初加工车间,近距离了解农产品初加工、冷藏的过程,感受他作为乡村振兴“带头人”的精彩奋斗历程。
因地制宜建起冷藏保鲜库
生产加工车间内,一筐筐新鲜的大蒜、大葱整齐排列,十几名工人正在将大蒜、大葱、生姜等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我们主要从事生姜、大蒜、洋葱等农产品的初加工和冷藏存储,现在一年的销售额可以达到1000万元。”张春雷说,他们从农民手里收购的新鲜大葱经过初加工后,储存至冷藏保鲜库,并在两周内销往全国各地,这样确保了大葱的品质与口味,还有部分出口至韩国、日本等国家。
“当初,回到家乡,看到父老乡亲辛苦种出的农产品卖不上高价、销不出去,自己心里挺心疼乡亲们的,就萌生了建一个冷藏厂的念头,通过发展农产品初加工,让村民种植的普通农产品变成市场上精美的‘商品’,这样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也能卖出去了。”张春雷说。2008年,张春雷回到家乡,建起了农产品初加工车间和冷藏保鲜库,推动冷链仓储扩能提质,实现农产品初加工、分拣、冷藏、销售全覆盖,保证村民的农产品产得出、存得住、销得走。
“农产品能不能及时出村,事关村民增收。而在村里建起冷藏保鲜库,不仅能把咱们的农产品保存好,还能实现错峰销售,让我们的农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去,售价和收益都将会很可观。”张春雷说,为促进农业生产与市场的高效链接,他建起了3个冷藏保鲜库,储存量为2000吨,为农产品生产、储存、运输及加工销售全过程中的保鲜提供所需的环境,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的处理能力,从源头解决了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初一公里”问题。
实现“卖一季”到“卖四季”的转变
“农产品的增值部分主要在加工环节。收购来的农产品,我们进行初加工的时候,都会严格把控每一个细节。”张春雷说。
建造起来的冷藏保鲜库,贮藏着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以前集中上市的时候,要么出现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导致‘菜贱伤农’,要么由于淡季产品供不应求导致价格高涨或者根本买不到。”张春雷说,农产品种植,收获、出货不及时,不仅品质没法保证,损失也巨大。以前没有冷藏保鲜库,村民种植的农产品收获后,只能卖“一季”,还卖不上高价,有了初加工和冷鲜保存,农产品不仅可以实现“卖四季”,其附加值和品质也得到了极大的保证。
就地初加工和冷藏保鲜带来的不仅仅是供应半径的扩大,而且经过专业低温化处理,蔬菜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新鲜,品质和附加值都极具竞争力。这些冷藏保鲜库,最主要的作用,还是让种植户有了议价权。
“以前,外地客商来咱们这收生姜,喊什么价,我们只能随着什么价走。现在有了冷藏保鲜库,咱们可以存个十天八天,避开最不好的行情。等市场行情好了,我们再卖个好价钱。”生姜种植户王浩伟尝到了家门口建起冷藏保鲜库的甜头。他说,在这里进行初加工后冷藏,行情好的时候,一年可以多卖几万元。
延伸产业链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
延伸产业链,向精深加工要效益,已经成为许多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共识,张春雷也不例外。
“品牌化和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张春雷始终认为,要想在农业领域取得长远发展,必须搞深加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行走在厂区,在生产加工车间的北侧,不时传来机器轰鸣声。“那就是我们在建的农产品深加工车间,计划10月份投入使用。”张春雷说,只有延伸产业链条,农业发展才有出路。今年,他打算再建两个农产品深加工车间,加工姜粉、姜茶、姜酒、蒜粉等精深加工特色农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拓宽农民致富路。“在这里上班,离家近,既能照顾家,每个月还有4000多元的收入,日子过得很舒适。”鲁家口村村民侯秀梅一直在冷藏厂上班,在家门口就业让她有了一份“工资”,还能利用空余时间,在自家田地里种点特色农产品增收。
“让更多父老乡亲富起来,日子美起来,是我努力的方向。”张春雷说,今后,他希望进一步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不断开发生产各类新型特色农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村民就业,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