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梅 文/图
三餐四季,人间烟火,体现着市民的美好生活。在潍城区西园街的商业街区,只要跟吃有关的东西,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很多市民的日常饮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很多商家数十年在这里经营。“南京小笼蒸包”店主陈涛和郑宜云,是一对安徽籍“90后”夫妻,两人从上一辈手里接过包子店,在食材和口味上不断创新,为周围市民提供一日三餐,一家人、一爿店,把生活经营得幸福而温馨。
4月17日早上,“南京小笼蒸包”店里,一笼笼蒸包散发着香味,前来买包子的市民络绎不绝。
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一碗小米粥或八宝粥,再配上一碟香醋或芥末,许多顾客在享受食物的同时,称赞他家包子“味道好、品质好,大家都爱吃”。
店里提供发面包子和烫面蒸饺。鲜肉包子面皮松软、肉馅鲜香滑嫩;蒸饺皮薄筋道、汤汁饱满。除了鲜肉包,还有西葫芦鸡蛋包、粉丝鸡蛋包、韭菜鸡蛋包、豆腐粉条包、胡萝卜包等,不同馅料、各有味道。
包子店外顾客排着长队。“我们这家店经营22年了,我们俩从父母手中接过店面也有6年了。”郑宜云一边说,一边动作麻利地给顾客盛包子、及时打包外卖订单,每一位顾客都能看到她和善的笑脸。
夫妻俩今年都是34岁,老家在马鞍山市农村。陈涛的父亲曾在南京市一家包子店打工,掌握了做包子的“秘方”,学成后决定创业经营包子店。“我们当地人只在早餐时吃包子,午饭、晚饭大多以米饭为主食。”陈涛说,他的父亲从家住潍坊的亲戚处了解到,潍坊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在潍坊开包子店可以经营“一日三餐”,而且潍坊的创业环境很好,在这里创业会有更好的发展。
于是,陈涛的父母在2002年跟随亲戚来到西园街,租下目前的店面,开始经营包子。“创业初期,我们家的包子就很受市民的认可,生意一直很红火。”陈涛说,诚信经营、真材实料、经济实惠,是他们家经营包子店的“秘诀”。
2012年,陈涛、郑宜云结婚后来到潍坊,在给父母打工的同时,积累经营经验。2018年,夫妻俩接手经营,父母则给他们照顾一儿一女。这些年,夫妻俩吃苦耐劳,把包子店作为一项事业来坚守。
夫妻俩每天凌晨2点多起床,到店内准备食材。和面是蒸包子的第一步,陈涛将面粉倒进和面机,加水和好后再发面。店里包子有近十种馅,每种馅都需精心配制。
郑宜云说,他们不仅以独特“秘方”加工包子,还根据潍坊人的口味进行创新,增加了烫面蒸饺和素馅蒸包。在经营中,他们了解到不少潍坊人喜欢吃包子时蘸芥末,于是,她专门跟一位潍坊当地老人学习了调芥末的方法,喜欢芥末的顾客在店内堂食时,可以免费食用芥末等小料,也可以打包带走,受到顾客欢迎。
夫妻俩除了店面销售,还在线上平台开拓销售渠道,通过严格把控包子品质及持续创新,生意越来越红火。“一日三餐我们都卖包子,几乎闲不下来,每天能卖二三百笼,肉馅的7元钱一笼,素馅的6元钱一笼,收入还不错。”郑宜云开心地对记者说。
除一日三餐的销售高峰期,每天下午4点多小学放学时,包子店也会迎来一波小高峰,学生放学时容易饿,很多家长就买一笼香喷喷的包子,让孩子“垫垫肚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夫妻俩每天都很忙,全家六口人在潍坊生活幸福,感到很充实、有干劲,夫妻俩有时间就在食材和口味上思考创新,更好满足顾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