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擞精神拼实干 策马扬鞭勇向前

——我市奋力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4年04月1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心组织捐献救灾物资。
  △新人用电子身份证办理结婚登记。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国栋 张沁

  民政工作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广泛,兜住的是民生,守住的是民心。近年来,潍坊市民政局紧紧围绕市委“一七五一”思路目标和任务举措,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双十工程”为抓手,聚力实施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兜紧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稳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优化完善基本社会服务,努力用民生“温度”标注群众的幸福“刻度”,奋力谱写我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持党建引领
  释放民生温度

  市民政局始终以创新思维和系统思维推动党建与民政业务深度融合,持续开展模范机关建设省市县“三级联动”,打造“大爱民政”党建品牌。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推动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实现党建领着民政干,民政跟着民声走。
  立足民政特色,推动模范机关建设省市县“三级联动”有形有质。市民政局深入推进在强化党建引领保障上联动、在打造民政特色亮点上联动、在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上联动,组建全市民政系统模范机关建设协作区,各协作区结合业务工作开展青年干部联学、作风效能联督、为民实事联办、困难群众联访、典型经验联推、服务品牌联创等特色活动,用活联动载体、办实民生实事、扮靓服务窗口、炼硬工作作风,全市民政系统模范机关建设呈现有高度、有热度、有力度、有成效的良好态势。
  以党建业务双融合、支部建设多特色、宣传引导强氛围为抓手,打造“大爱民政”党建品牌。市民政局先后推出“党建+社会救助”“党建+地名”“党旗红引领志愿红”等9个党建与业务融合服务项目,其中“党建+社会救助”项目被纳入全国试点。在镇(街道)层面设置社会救助党员先锋岗,全市120个镇(街道)全部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救助质效进一步提升。先后打造市儿童福利院“烛光”特色党支部、市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党辉益路123”特色党支部等6个特色党支部。建设了占地300余平方米的“丹心向党 大爱民政”主题展厅,系统展示红色民政发展历程和各县市区民政发展成果,“大爱民政”品牌矩阵逐渐形成。
  聚焦“急难愁盼”
  让救助更有力量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市民政局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通过优化保障机制、推行便民举措、织密兜底网络,全面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优化保障机制,使救助更加有力。持续提升保障标准,联合市财政局印发《关于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的通知》,再次提高城乡低保对象、城乡特困人员、残疾人“两项补贴”和孤困儿童9类困难群体10项保障标准,截至今年3月底,共惠及城乡低保对象7.46万人、特困人员3.11万人、孤困儿童0.43万人、重度和生活困难残疾人16.98万人。畅通四级救助网络,依托市级民政部门、县级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120个镇(街道)“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窗口和7031个村居救助服务站点,配备357名民政工作人员和8226名村级社会救助协理员,充分发挥镇(街道)民政工作服务站作用,构建起“市县镇村”四级社会救助网络,着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推行便民举措,让救助更有温度,简化救助服务流程。研究制定了审核确认权事中事后监管措施,使低保、特困供养等5项审批权下放至镇(街道)后“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同时,将5项救助集成办理列为市政府10件“高效办成一件事”之一,实行一次申请授权、一次调查核对、一次审核确认,实现了服务事项“一门受理、一次办好”。加强数据互联共享,优化升级全市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平台,实现了公安、财政、人社等48个部门(单位)的车辆登记、财政供养、不动产登记等106项数据的共享交换。推行数字救助模式,制作“鸢·助你”二维码明白纸,将涉及8个部门单位的26项救助政策送至全市7084个村居及23.5万户低收入家庭;研发“鸢·助你”帮办代办移动应用,率先链入“山东通”APP,主动上门为行动不方便的困难群众提供帮办代办服务12780次,推进实现社会救助“指尖办”“掌上办”。
  织密兜底网络,促救助更为高效。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库,综合运用线上“大数据”比对分析和线下“铁脚板”入户摸排,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83.76万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实现社会救助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实施综合帮扶服务,进一步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综合帮扶体系。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拓宽社会救助渠道,有效链接社会资源,广泛发动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融入社会救助,为困难群众提供助餐、助医、助洁等社会化照护服务。
  丰富服务体系
  托举幸福“夕阳红”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市民政局持续扩大供给,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取得明显成效。
  构建覆盖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出台《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30多项政策文件,加快建设具有潍坊特色、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可持续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全市累计建成养老机构170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97处,农村幸福院563处,较好地保障了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构建丰富全面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精准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开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清查整治专项行动,建立新建住宅小区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四同步”机制,确保养老服务设施按标准配建。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强化困难人员居家照护,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组织上门提供专业化服务。不断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以智能化设施守护老人健康,方便老人生活安全。实施独居老人智能水表关爱服务等项目,有效保障了老年人生活安全,免去了老年人子女的后顾之忧。广泛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助老食堂建设和运营,全市累计建成766处助老食堂,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人“一餐热饭”难题。
  构建多元创新的养老服务网络。夯实筑牢县域养老基础,连续三年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创建活动,7个县市区被省民政厅确定为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获奖励资金1520万元,数量居全省首位。搭建覆盖市、县(市、区)、镇(街道)、社区、家庭五级覆盖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已建设12处县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20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构建专业持久的人才培育机制。把养老服务人才培育作为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将养老护理员培训作为职业技能提升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养老护理员、养老院院长、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连续组织开展了十届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遴选出一批技术能手。加强校企合作。联合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探讨现代学徒制带教工作,通过学生到养老机构跟岗或顶岗学习,强化了实训效果。
  凝聚社会力量
  助推城市发展

  近来年,我市社会组织数量增长迅速,质量逐步提升,在社会治理、服务企业、民生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公益慈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市共登记注册社会组织5222家,总量居全省第4位。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发展道路。全市构建起主管部门管理、行业管理、属地管理、社会组织党委兜底管理相结合的党建管理体系。开展“两个覆盖”提质增效行动,设立社会组织党组织1896个,为2566家社会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打造“党辉益路123”党建品牌和8个县级党建品牌,“两级联动”形成特色党建品牌矩阵。创新“党建+”服务模式,创建社会组织党组织示范点59个,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质量全面提升。
  监管护航社会组织行稳致远。积极架构党建工作与管理业务相融合、专项治理与常态化管理相结合、民政部门与相关部门相配合的“三合一体”的全流程监管体系。完善年检、审计、评估、“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等监管方式,开展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整治非法社会组织、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等专项行动。
  培育释放社会组织发展活力。实施“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三年行动”,全市建成社会组织培育平台和活动场所135处,“四级一体”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形成。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实现全覆盖。累计引导社会组织申请政府购买服务2000余万元。创新“社企合作”发展模式。连续举办“潍坊市企业与社会组织合作论坛”,搭建“社企洽谈会”“社会组织进企业”等沟通平台,链接资源共计8320余万元。与30余家国内知名基金会建立合作关系,引入社区公益项目累计1.2亿元。有力推动了社会组织“又稳又好”高质量发展。
  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发展大局。支持和引导广大社会组织参与政府战略实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施“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全市累计实施各类帮扶项目850个,链接帮扶资金2亿元,受益人口近60万人次;持续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三年来,全市行业协会商会累计减免收费6120万元,惠及企业超1万家;直接申请150万元资金支持东西部协作;有序推动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参与灾情救援、情暖社区等志愿服务,开展跨地区交流、组织参加展会论坛竞赛等活动。
  汇聚向善力量
  点燃希望之光

  “太感谢你们了,这下孩子的学费有着落了。”2023年8月,在收到慈善救助金后,潍城区的刘女士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刘女士一家是困难家庭,孩子考上大学因为学费犯了难。市民政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过牵线搭桥,爱心企业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慈善,流淌着一座城市的温度。近年来,我市慈善组织培育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慈善文化宣传丰富多彩、慈善组织监管规范有序,全市慈善事业实现高质量健康发展。
  加强慈善组织培育。目前,全市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有45家,其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14家。同时慈善领域募集资金、物资总量呈较大增长,2023年慈善救助支出7267万元,开展惠民服务项目97个,服务群众46.8万人次,进一步激发了慈善组织活力,也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另外,积极选树优秀慈善正面典型,组织推荐社会效益广泛、具备带头引领作用的慈善项目、企业、人物参加“中华慈善奖”“山东慈善奖”等奖项评选。寿光市“尿毒症透析”、临朐县富春江朝阳助学、昌乐县“为爱联动·爱伴同行”困境儿童救助3个慈善项目荣获第八届“山东慈善奖”,充分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彰显了“心手相连、守望相助”的大爱情怀。深入实施“阳光慈善”工程,强化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和年检年报审查,严格监管慈善组织财务管理状况,规范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持续打造慈善品牌,大力开展以“助”为乐的慈善文化宣传,积极营造慈善事业发展良好氛围,推行“互联网+慈善”新模式,组织实施一批“一老一小一困”重点项目,积极打造全市“慈满鸢都·潍爱善行”服务品牌。
  儿童利益优先
  用心守护祖国花朵

  儿童福利是保障特殊困难儿童群体的重要制度安排,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市民政局坚持“三网融合”,全力推动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持续高质量发展。
  兜牢纵横交融的保障网。着力推动孤困儿童福利保障提质增效,严格落实孤困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价格补贴及主动发现等机制,优化部门信息共享,持续提升孤困儿童分类保障精准度、时效性和覆盖面。聚焦“智慧帮扶”,研发“三码一体”二维码,实现扫码申请、办理、查询等儿童救助“码”上办理。推动医疗救助升级扩围,四类孤困儿童全部参照特困人员实现居民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全额资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享受同等待遇。市儿童福利院在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上发力,推动孤残儿童服务取得新成效;开发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案卷数字化存储利用;成立市儿童福利学校,通过购买专业服务的方式全面提升孤残儿童养护、教育、康复等保障水平;创新“机构+社区+家庭”康复模式,关爱服务社区残疾儿童。构建严实的基层保障服务工作网络。120个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7048个村(居)儿童服务场所持续高效运行;镇(街道)、村(居)选优配强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7501名,实现队伍全覆盖,初步形成了市、县、镇、村四级保障服务工作网络。
  构建融合创新的服务网。以市级“潍·护你”品牌为示范,引领各县(市、区)积极创新,推出青州市“关爱未来·益路有我”、安丘市“17365”等品牌,形成儿童服务“一县一品”格局。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打造“123456”立体化儿童服务品牌,获全省儿童福利领域优秀创新实践案例。破题出新,开展就业帮扶试点。市民政局在全省率先开展孤困儿童成年就业帮扶试点工作,选取3个县市区为试点单位,建机制、摸底子、找路子。寿光市相关经验做法在《中国社会报》刊发,高密市已为57名孤困儿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为13名在校孤儿提供寒假实习岗位。凝心聚力,广泛引导社会参与。市民政局以小投入撬动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大资源,市县两级投入资金购买专业服务,常态化开展春送希望、夏防溺水、金秋助学、寒冬送暖等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活动;发挥潍坊市1.13万名持证社工专业优势,推出“鸢爱留守、留住幸福”等17个优秀服务项目,满足儿童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撑起关爱保护的安全网。市民政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将儿童福利机构安全管理纳入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生产工作,“一老一小”工作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开展儿童领域风险防范排查、督导工作,持续保持“零事故”良好态势。统筹宣传与引领,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抓住关键节点,市县联动开展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活动;举办潍坊市“一老一小”新闻发布会,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共识。
  特色暖心服务
  满足新人多样需求

  “这里地处繁华商圈,环境好、服务好,符合我们年轻人对仪式感和浪漫氛围的追求,能在这里登记真的太棒了。”3月28日,一对新人在奎文区婚姻登记巡回点完成登记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近年来,市民政局积极推进婚姻登记“跨区通办”“跨省通办”试点,积极应用电子证照办理婚姻登记,推行免提交居住证办理婚姻登记,着力打造“公园里的婚姻登记处”“古城里的婚姻登记处”等特色婚姻登记处巡回点,满足新人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推行“跨省通办”,消减当事人“为爱奔波”之苦。随着近年来电子政务的推进和政务数据的互联,网上办、异地办已成公共服务常态。2021年6月1日开始,我市开展结(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同步实现了结(离)婚登记省内跨市通办,切实方便了来潍创业生活人员,助力我市营商环境优化。截至目前,为3772对新人办理“跨区通办”“跨省通办”结婚登记业务。
  应用电子证照和免提交居住证,婚姻登记更方便。为提高公共服务便捷度,自2023年5月,我市开展申请免提交居住证办理婚姻登记业务,即:除《婚姻登记条例》规定的婚姻登记业务管辖地外,双方中有一方为山东省常住户口的,可以到潍坊市辖区内任一县级民政部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离)婚登记,免提交居住证;双方当事人均非山东省常住户口、但是一方经常居住地在山东省内任一地区的,可以到潍坊市内任一县级民政部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离)婚登记,办理时应提交居住证。通过推行该举措,当事人办理婚姻登记更方便、更高效。
  创新设立巡回点,满足群众多样化婚姻登记需求。3月28日,奎文区民政局联合世纪泰华集团创新设置奎文区婚姻登记巡回点,让婚姻登记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