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

(2024年04月1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孙弘 (资料图片)
  公孙弘(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21年),名弘,字季,齐地菑川人(今山东潍坊寿光南纪台镇人),为西汉名臣,去世后葬于潍坊市区西南浮烟山麓。
  公孙弘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两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现已失佚。
  在潍坊现有公孙弘墓。清朝阎循观《程符山十咏·并序》记载,在潍县西南二十里的地方,东面有一座一丈高的高台,台下有七眼泉水,此台名为麓台,是汉朝平津侯公孙弘读书的地方。民国《潍县志稿》载,明朝刘应节在浮山下修建麓台书院,一名公孙弘书院。1979年,麓台公孙弘墓被立为潍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来源《潍坊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