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
他家境贫寒,为了在京城读书曾给大户人家看家护院,考中明朝成化进士后,没有进入翰林院深造就外放出任知县;他为官体恤民情,创制了丁田相折法,受到皇帝赞赏;近四十年宦海沉浮,他精研律法,公正执法,赢得“清鲠忠实”的美誉……这个人就是从寿光走出去的明朝刑部尚书赵鉴。
赵鉴在萧山县担任知县时,十分关心百姓的生活冷暖。在询问税赋情况的时候,他发现百姓每年都要分两次上缴徭役赋税,不仅手续非常复杂、效率低下,而且导致百姓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稳定。为此,他在到村庄实地考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创立了丁田相折法,按照这套办法,有效减轻了贫民的税赋,还增加了全县的整体税收,受到明宪宗的赞赏,皇帝还下令要求各县仿照执行。值得一提的是,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及清朝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政策,均是在赵鉴的丁田相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充实、完善和发展,可以说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明正德初期,宦官刘瑾专权,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赵鉴在地方上成绩斐然,却不屑与刘瑾一党为伍,朝廷曾多次要征调他进入都察院任职,都遭到刘瑾一党的阻拦。此后,赵鉴先后调任安庆府(今安徽安庆)知府、顺德府(今河北邢台)知府,在此期间,赵鉴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用宽容柔和的政策保护百姓不被刘瑾一党的苛政所伤害,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赵鉴执法重在“秉公”二字。宦官刘瑾被诛杀后,赵鉴接连受到提拔重用,后来清查刘瑾余党的任务也交到了赵鉴的手上。因为此前刘瑾曾三番五次阻碍赵鉴提拔,一众余党怕赵鉴打击报复,都非常惶恐。然而,这显然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赵鉴详细了解了刘瑾一党的所作所为后,对被胁迫作恶的人给予了从宽处理,维护了大局稳定。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史称“宸濠之乱”。由于叛乱牵连皇室贵胄和宗室子弟众多,叛乱平息后,时任大理寺卿的赵鉴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向皇帝建议严格把握打击范围,只严厉惩治参与叛乱的首恶和要犯,对于被株连的人则网开一面,避免滥杀无辜。最终,在他的极力争取下,被株连的200多人得以活命。
历览赵鉴的一生,年幼穷苦而不投机钻营,从政后屡受排挤却不自暴自弃,手握大权后没有挟私报复,为官的多半时间从事司法工作又不带一丝戾气,由此可见,“清鲠忠实”的美誉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