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进夏日的海风

(2024年06月1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薛静

  如果要为夏天选一种颜色,我选蓝色。毋庸置疑,大海的蓝色,象征着无边无际。
  站在夏日的海边,黄昏时分最妙。海风从四面八方拂到脸上,让人分不清方向。远处的海天交际处,太阳落得只剩一道金边,映红了晚霞,温柔得不像话,哪还像白天那轮照得人睁不开眼的烈日。海风是凉的,风中带着潮湿的水分子,密密麻麻地覆盖在人们的皮肤上,好像一张看不见的网,将人们轻柔地裹在其中。海边到处都是奔跑的人,他们无意间冲破了这层风和水共同编织的网,又再一次地被包围。
  海浪是一种有形的风。天色暗下来,海浪一层层卷上来,又一层层褪下去。海里的人依旧不愿回到岸上,他们在海浪中沉浮,嬉闹的叫喊声传到很远。“来海边了,就不要想太多了。”每一个来海边的人,似乎都收到了这样的忠告。把自己交给大海就好,在沙滩上,在海水中,站着、躺着、坐着,都可以。大海可以包容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和情绪。
  有海的城市,夏日总是透着几分不经意的散漫。每个周五的下午,大家的手上还在忙着工作,心思早已飘到了海边。潍坊的海,需要一直向北。下班之后,迫不及待地接上家人,约好朋友,路过无数盏风筝路灯,在天边星星隐约闪烁的傍晚,到达那片蔚蓝深邃的海。把露营的装备摆出来,把一周的疲惫都扫空,高举一杯沁心凉的饮料,敬自己,也敬大海。又是为微小目标努力奋斗的一周,一步步走下去不轻易说放弃,认清现实依然选择热爱生活。这是我们,一个个渺小的我们。我们组成了“人海”,如果有颜色,也该是蓝色,象征着无边无际。
  很难去给潍坊的海下一个定义。这片海孕育了煮盐的夙沙氏,催生出了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也连接起了五湖四海。历史和现在,重合在同一片海滩上。人们踩过的砂砾,几千年前也同样硌痛过某位先民的脚趾。一个孩童看到的海上风轮,百年之后可能也会成为某艘巨轮前行的指向标。海潮涨了退、退了涨,砂砾磨圆成了鹅卵石,临碣石而北望,日升月落,天旋海沸,脚下这片土地无远弗届,身后万里江山巍然不动。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大海。我们以为的大海,往往与狂风暴雨、阴冷潮湿相关,其实刻进人们骨子里的印记,是海中丰富的物产,是推动扬帆远航的海风。所以我们愿意亲近大海,愿意在无数个夏日的清晨或夜晚,一头撞进海风中,随风飘荡。找不到驱赶炎热的良方时,那就试试去海边吧。去尽情感受夏日的海风,去寻找关于蓝色的终极奥秘。满天星斗下,与真实的那个“自己”,共望一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