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渗优先 存量增效 智慧联调 水润鸢都

我市聚力打造海绵城市建设“潍坊样板”

(2024年06月1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晓晴)树木、花草错落有致,透水彩色步道蜿蜒曲折,雨水花园随处可见……这是6月17日记者在潍坊学院看到的一幕。2021年6月,我市入选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目前示范期已进入收官阶段。3年间,我市按照“蓄渗优先、存量增效、智慧联调、水润鸢都”的总体思路,从制度保障、项目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入手,探索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潍坊路径”。
  奎文区梨园小区改造是我市“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生动案例。该小区分布在麻沟河两岸,但因种种原因小区雨水并未直接排入麻沟河,雨天容易形成积水。在海绵城市改造过程中,住建部门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要求,对雨污分流、自来水管网、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运用丰富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在小区活动广场增设儿童活动区、运动健身区,建设透水停车位、雨水花园、蓄水模块、浇灌回用设施,更好满足了居民休憩活动和日常生活,实现了排水需求、环境治理及居民需求的综合效益。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市采取流域治理、片区系统化推进方式,重点打造15个海绵示范片区,总投资41.1亿元,海绵城市建成达标面积128.7平方公里,达标占比超60%,雨水外排量1年减少4900万吨,雨水回用量1年增加760万吨,初步实现让城市“会呼吸”“有韧性”,让更多群众享受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生态红利。
  项目建设“全域开花”。着眼于更智慧、更惠民,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修编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开展技术研究、编制技术标准与图集。同时扎实开展技术创新与产学研活动,联合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院所申请专利10余项,逐步构建起了适应潍坊本地化的海绵城市技术标准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有序推进,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体系支撑。3年间,我市出台《潍坊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等13项制度文件,涵盖实施意见、资金管理、项目管控、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了建设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在全省率先完成海绵城市立法,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构建以立法、规划管控、绩效考核、项目效果评估、资金保障为基础的“五位一体”长效推进机制,相关做法入选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