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明慧荣
通讯员 李 玲
“枣-菜-蛙”立体化种养大棚内,枝叶舒展的枣树以及枣树下的甘蓝菜长势旺盛,蔬菜间隙整齐摆放的蛙圈里,不时有林蛙探头探脑;种养大棚以南的林蛙孵化基地内,百万只林蛙幼苗成群结队,在一个个养殖池“岸边”欢快地蹦来蹦去;华灯初上时,枣蛙基地旁的“侨乡优品”集市及林蛙特色烧烤营地游客熙熙攘攘,生意火爆……近日,记者踏访卜庄镇大陆村,看到这里到处是一派农文旅深度融合跨界“生花”的繁荣景象,而从长白山远道而来的林蛙,更是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大陆村种植梨枣始于1998年,目前种植面积从最初的500亩发展到3200亩,并带动周边12个村加入梨枣种植大部队,目前总种植面积破万亩,是远近闻名的“梨枣之乡”。虽然梨枣种植带动了村民致富,但近年来,产量受天气影响较大、销售渠道单一、保鲜期短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着枣农增收。为了给梨枣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卜庄镇于2022年初统筹规划建设了梨枣高标准发展示范园区,引进脆枣、冰糖白、蜜罐等优良枣品种以及东北林蛙,创造性运用“枣-菜-蛙”立体化全新种养模式,枣树下种茼蒿、甘蓝、菠菜等,蔬菜间隙放养林蛙幼苗,实现“一田三用”。
原本生长在东北长白山脉的林蛙是怎么来到昌邑的?它们在昌邑生长得还好吗?
“嫁接上优良枣树,树下种上甘蓝菜后,剩余的大棚空地养上什么动物呢?”山东枣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陆丰智告诉记者,正当他苦苦思考这个问题时,一个偶然的机会,陆丰智了解到一条令他心头一亮的信息:原来由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管理的林蛙养殖,已于2020年5月28日起,由渔业主管部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在枣棚里养林蛙!”——灵感的火花闪过后,陆丰智开始了对林蛙养殖的深入调研,这一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让他兴奋不已。
抢抓机遇,马上行动!2023年1月,在卜庄镇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批林蛙蝌蚪落户大陆村。
“今年一月,看到林蛙在枣棚里生长得很好,公司又建设了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的林蛙孵化基地,从东北聘请林蛙养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目前已孵化出100多万尾林蛙幼苗,长势良好!下一步,我们将在每年收储数百吨梨枣用于深加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开发鲜枣枣酥、冻干梨枣、昌邑冻枣等产品的力度,并将拉长林蛙养殖产业链条,生产加工林蛙油等产品。”谈起“枣—菜—蛙”产业的未来,陆丰智眉眼间满是喜悦与自信。
在偌大的林蛙孵化温控大棚记者看到,尾巴长长的林蛙蝌蚪在浅浅的水池中灵动游弋,“岸上”的草丛间、细土上,一片片密密麻麻的林蛙幼苗,在蹦蹦跳跳地嬉戏、觅食,场景很是壮观。黑龙江蛙兄林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技术总监姜学坤正提着桶,和一名工作人员一起为林蛙投食。据姜学坤介绍,林蛙的药用价值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所记载,山东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小,比东北地区更适合林蛙生长,第一批林蛙来到卜庄一年多了,长势一直非常好,同一生长时段的个头普遍比在东北饲养时长得大。
“在林蛙孵化基地,一平方米大棚大约能养出60只商品林蛙,目前每只林蛙的批发售价是18元左右。两年为一个养殖周期,每个养殖周期一亩大棚所产林蛙的销售额约为70万元;而养成一只商品蛙,种苗和饵料的费用约为3元。这样算下来,养殖林蛙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一亩大棚两年的养殖毛利润在60万元左右。”算起在卜庄镇养殖林蛙的经济账,姜学坤连声赞叹。
在大力倡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卜庄镇以枣蛙基地和土特产为依托,推出的梨枣乡村游、农耕体验游等文旅板块,以及林蛙特色烧烤营地非常火爆,吸引了北京、青岛等多地的乡村旅游团前来“打卡”体验。
“大陆片区党委充分发挥‘梨枣之乡’的优势,带动周边村联建共赢,实现了‘枣+菜+蛙’立体化种养、综合性开发和农文旅融合发展。刚刚起步的林蛙大棚养殖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下步,卜庄镇将以大陆共富片区三产融合、立体化种养初见成效为契机,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产业融合,打造‘邑起富’卜庄振兴新路径。”卜庄镇党委书记马梓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