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瑗
在位于高密市的山东菲达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农场上,“潍麦15”“潍麦16”等新品种小麦完成收割,最高亩产达到892.52公斤。这条小麦振“芯”路,是我市建设新时代“粮仓”全面发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
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要焕发农业农村新活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拓展创新“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做强龙头企业,做大特色产业,做优融合载体,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更高水平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拓展创新“三个模式”为引领,以实施“双百双千”工程为抓手,以推进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为路径,一体谋划农业农村,协调推进城市乡村,同步发力“五个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取得新成效。
当前,我市蔬菜、畜禽、农机、花卉4个千亿级全产业链持续壮大,果品、种业等10个产业链产值过百亿。蔬菜产销量保持全国第1、肉蛋奶产量全省第1。26家农业龙头企业、10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均入选“全国500强”,全国地级市第1。潍坊市获批创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全国仅4个地级市入选。
龙头企业的高度,往往决定了产业的高度。作为农业产业化发源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破解发展关键瓶颈,带动发展富民产业,是潍坊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经验之一。近年来,我市着力培育壮大诸城得利斯、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等本土全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同时,引进正大、伊利、新希望等国内国际一流龙头企业,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190家,营业收入2813亿元,全省第2。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项目强支撑、扩增量、增后劲,抓招引,抓推进,抓储备,产业能级持续提升。新增省级农业重点项目16个,全省第1。千喜鹤中央厨房、上农智田等11个重点项目可于年内投产,形成产值40余亿元。桃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省级以上产业集群达到8个,全省第1。现代农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大力实施奶牛、肉牛“双十万”工程,万头奶牛场和肉牛产业强镇达到10个。
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拓展创新“三个模式”,拓展融合化发展路径,创新工作推进举措,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围绕赋予“三个模式”新内涵,深入调研论证、全面总结提升,将产业全链条、城乡全方位、治理全领域、科技全体系、改革全要素、服务乡村振兴全周期“六大融合”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成果,上升为理论成果,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全面提升融合化发展水平更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意见》,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向乡村振兴融合化迭代发展,赋予“三个模式”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力,积极探索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样板带动作用和创新引领意义的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路径。
我市聚力抓创新、强驱动,发展引擎增添新动能。强化科技改革双轮驱动,推进品牌强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赋能备力。
改革惠农,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宅基地、承包地等一系列改革,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46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6:1,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科技兴农。种业创新加快突破,建成全省最大的蔬菜种质资源库。数字赋能产业发展,“三农”智慧大脑建成。全国首个区块链创新应用基地落户潍坊,推动“区块链+蔬菜”创新试点向“区块链+农业”扩面推广。
品牌强农。实施特色农产品单品攻坚行动,“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845个,30个农产品入选中国农耕农品名录,位居全省第1。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更高水平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的目标要求,更高水平、更高标准、更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助力建设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潍坊画卷正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中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