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专版

05版:专版

06版:专版

07版:专版

08版:潍坊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4年08月1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姜利梅 汲淑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业态,文旅融合逐渐展现出强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所谓文旅融合,是指文化和旅游产业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创造出内容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这不仅可以带给游客更高品位的旅游体验,也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从而带动地方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只有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才能有效赋能事关美好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夯实文旅融合发展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我国文旅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部署,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为持续繁荣文旅市场,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推动文化与旅游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事业需要全面统合多种资源,全面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广阔的视野,科学谋划和推动文旅产业振兴发展格局。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文旅融合发展方向、目标及措施,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协同配合,形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对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督导考核,形成文旅融合“全面抓、全面管、全面建”的统筹推进机制,共同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让融合发展成为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新动能、新优势。四是积极搭建融合发展平台和载体,营造良好环境,让一切有利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整合优势资源,推进业态融合,全力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是时代大课题,又是发展新任务,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做到科学融合、有序融合。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加大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普查、梳理、挖掘、阐发力度,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丰富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市场,加强产品宣传展示。聘请高端策划公司、专业人员实地考察,尽快编制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文化研究、项目创意、景区开发、文物保护、配套建设、旅游营销、形象提升上整体谋划、全面推进。二是强化政策支持。适时出台支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合理安排项目建设用地,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投入,多方面拓宽文旅产业融资渠道。三是强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配置,不断夯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根基,聚力推动文旅事业快速发展。四是强化智力支持。健全完善人才管理使用机制,制定人才教育培训、补充引进、激励保障等政策,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文旅宣传、策划、营销、管理等专业人才,构建一支业务精、观念新、魄力足、留得住的文旅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加强宣传推介,讲好地域故事,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品牌开拓工程
  发挥文化产业创新创意优势,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旅游产品,扩大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一是实施文旅融合品牌引领战略,充分挖掘红色文化、非遗传承等宝贵文化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特色旅游城市及文化旅游名镇、名村等品牌创建工作,打造具有地域历史文化气质和自然风景特征的个性化、差异化文化旅游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围绕全域文化旅游资源脉络,加强对区域内具有独特性、稀缺性、代表性文旅产品和服务的研究,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体、科、教、医、养等产业融合发展,精心打造体育旅游、乡村旅游、科技旅游、康养旅游、红色研学等个性化、专业化旅游新业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规划一批文旅融合精品线路,将全域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线路互联、市场互动的区域联动发展模式,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三是重视文旅市场开拓,创新市场供给,大力发展“亲子经济”“嘴巴经济”“后备箱经济”,按照旅游“六要素”要求,开发一批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文旅商品,营造多点消费模式,提升二次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四是加强文旅产品整体策划、包装、营销和宣传,建立“政府组织、部门联合、政企联手、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充分利用主流传统媒体以及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讲好地域故事,扩大地域文旅影响力,打造“让外地人都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地域特色旅游。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和旅行社的合作,构筑和完善旅游营销网络体系,结成区域旅游发展联盟,实现互利共赢、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昌邑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