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晓晴
通讯员 彭嘉钰 文/图
在临朐县冶源水库溢洪闸下游的徐家王舍村旁,一个个长长的鱼池波光粼粼,阳光映射之下,一尾尾鲟鱼、三文鱼欢快地来回游弋;相隔不远的洼子村孵化车间里,一个个圆形的孵化池一字排开,十几厘米长的鲟鱼鱼苗茁壮成长,很快就将运往全国各地的养殖户手中。
海浮山下、弥河之畔,喷涌的老龙湾泉水保持着平均18℃的恒定温度,造就了冷水鱼养殖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经过几十年发展,当地已经形成了集鱼卵采集、孵化、喂养、销售及饲料加工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日前,记者前往临朐县冶源街道进行了实地探访。
“别看它们其貌不扬,这种鱼一条能卖到1万多元。”徐家王舍村养鱼人徐建指着水池中一种体形瘦长、吻部尖尖的黑灰色鱼说道。他口中的鱼是达氏鳇,也被称为鲟鳇鱼与史氏鲟、西伯利亚鲟等常被统称为鲟鱼。
一条鲟鱼能卖出“天价”,其附加值来源于雌鱼的鱼卵——有着“黑黄金”之称的鱼子酱。在美食界,狭义上的鱼子酱指的就是鲟鱼卵做成的鱼子酱,是与黑松露、鹅肝酱并称的顶级美食。
冶源街道冷水鱼养殖产业最早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彼时,当地从挪威、芬兰等国引种孵化三文鱼,后于2000年开始引进培育史氏鲟、西伯利亚鲟等,是我国北方最早的冷水鱼养殖孵化基地。
徐建介绍,鲟鱼一般长到第五年才会生长出性腺,雌鱼养到第八年才开始产卵,到第十年雌鱼体重达到50公斤左右,是最适宜出售的时候。
雌鱼达到一定生长年限后,除了留作为种鱼,养殖户会将一部分带卵雌鱼直接出售,剩下的则送到就近的加工厂取卵加工成鱼子酱。“一条50公斤的雌鱼直接出售,能卖8000元左右,如果取卵后卖鱼子酱,价值能提高到15000元。”徐建说。
服务于冷水鱼养殖,当地陆续发展起了鱼苗孵化、活鱼运输、鱼肉加工等多个行当,尤其鱼苗孵化走在全国前列。
走进洼子村党委书记董玉德的孵化车间,只见黑色鲟鱼苗正欢快游动着。“这些鱼苗孵化成苗已经60多天,正准备上市出售。”董玉德介绍,2008年,他投资建设了鱼苗繁育基地,用于鲟鱼鱼苗孵化繁育,每年可供给市场120万尾鱼苗,不仅能满足本地养殖户需求,还销往辽宁、黑龙江、河北等地。“当时,冶源冷水鱼养殖户越来越多,但鱼苗多数是从外地购买,不仅价格高,加上路上及驯养期损耗,养殖户负担比较重。”董玉德说,看到市场需求,他们与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进行合作,尝试进行冷水鱼苗孵化繁育并取得了成功。
鲟鱼、三文鱼等冷水鱼水温高于20℃就难以存活,鱼卵孵化对水温、溶氧量等要求更高,国内黑龙江、河北等地也有冷水鱼养殖基地,但孵化仅能在气温较高的夏季进行,为什么在冶源能够一年四季进行繁育?
“这与冶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关。”董玉德告诉记者,老龙湾泉水水质纯净,水温常年维持在18℃左右,正是因为这里特殊的水文条件,造就了适于冷水鱼生长的优良环境。
经过多年发展,冶源街道从事冷水鱼养殖、繁育的养殖户已有118家,鱼池面积超30万平方米。
如今,冶源街道冷水鱼养殖产业年产值达4.5亿元。“我们年可孵化鲟鱼苗1000万尾,除了本地养殖,70%供应国内鲟鱼养殖基地,江北市场占有率超过90%。”冶源街道党工委书记常敬伟介绍,在鱼苗销售之外,当地养殖年生产加工鲟鱼鱼肉可达500万公斤,可生产鱼子酱约80吨。三文鱼养殖也形成了较大规模,年生产加工鱼肉近100万公斤,引进孵化三文鱼苗800万尾。
眼下,占地1300平方米的水产加工车间建设已在徐家王舍村启动。
“待项目投用后,我们鱼子酱生产加工能力将提升至200吨。”徐建说,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当地养殖户的收入,还能满足周边养殖户的需求。
制定千万尾级别鲟鱼、三文鱼梯次养殖体系,推动品牌化深加工,加快龙头企业带动、养殖户抱团发展……当下,冶源街道党工委正抢抓山东“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战略实施,着力打造江北冷水鱼全产业生产、加工、销售高地,乡村全面振兴新质生产力持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