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强
一条平坦的柏油路,是进山的唯一通道。路两边除了山岭还是山岭。路随山转,曲折蜿蜒。大巴车七拐八转中,海拔越升越高。窃以为:就此堵死来路,无疑,刚刚进山之人恰如那个武陵捕鱼者,已闯入了一座现实版的桃花源。
民俗云:“先有胡林古,后有青州府。”是矣,此行的目的地便是这个早于青州府的胡林古。
无须向导,路边那一道道错落有致的石堰,就是最好的指向标。有了石堰引导,山路一下子就熟悉起来,没多大工夫,大巴车已停在镶嵌着“胡林古”三个大字的门前。进入大门,行过一箭之地,胡林古到了。
胡林古,位于青州市西南大山深处,海拔最低处达500米。四面环山,植被茂密。山中盛产一种槲树的树种,以树名村,是为“槲林谷”。经岁月浸染,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胡林古”。
一座座大山,把胡林古围了个水泄不通,村子仿佛置于井中。这里有着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的喀斯特地貌。经过亿万年地质演化,姿态迥然的岩溶地质地貌,如岩溶洞穴遗迹、岩溶水体景、典型地质剖面等随处可见,崮型地貌尤为突出。
中共益都县委、县政府旧址正在眼前,不妨先去参观一下。一座不大的四合小院,几间用当地石灰岩石块加土坯混搭而成的茅草屋,高低错落,格外别致。外壁破旧不堪,不改从前模样。内壁光滑平整,一看就知道重新修缮过。而当年益都县委、县政府的办公场所、院落、迎宾墙、用过的水井、武器库、兵工厂、靶场等遗址,历经岁月洗礼,竟完整无损地保留了下来。村“两委”把部分遗址打造成了以“革命战争遗址”为主线的红色旅游景点,并成功入选首批教育基地示范点。
来胡林古,最不容错过的还是那40多公里的石堰、石瀑。远望过去,一道道整齐的石堰,层层叠叠,自下而上呈阶梯状分布,层次分明。石堰形态各异,呈圆形、半圆形、月牙形、梯形等,星状散布开来,宛如一道道流动的石瀑。据介绍,这是村里组织几十名老石匠,耗时5年时间,硬是靠着一双手,把岩石缝里的土清理干净,用传统的“干垒”技术,一点点垒筑而成。
受地貌影响,这里悬泉瀑布星罗棋布,山泉水到处流淌。东岭上长有成片的栗子树,树龄最长者逾千年。南岭上布满黑松林和灌木林。站在天乙泉井旁,读着“天乙泉井记”中“村高居海拔五百米上之峰峦丛中,数千年来水源难寻。百姓雨季饮用岩泉水,冬春乏水之季需去外村担水……”的文字,又令我疑窦丛生。经核实得知,山上的山泉,一年只有3到6个月有水,几十年下来,随着气候异常变化,水位急剧下降,人畜用水几近零点。为解决全村人畜用水问题,于2015年8月开工钻井,历时4个多月,在深岩层下247米处发现了这眼甘冽清纯的“天乙泉井”。
井北不远处,十几户人家依山而住。家家户户的房屋用石头垒成,院墙同样如此。用石头干垒而成的院墙上,深红色的蔷薇开得浓艳无比,在阳光下显得精神抖擞。我也很想去村东南那一大片无人区——漫萨走一走。但是因为缺少独闯无人区的胆识和勇气,我终是没敢去穿越这一古道。
走上大巴车,我从胡林古再出发,去往下一个同样充满希望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