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至15日,“东亚文化之都”潍坊活动年郑玄文化宣传推介活动成功举办。活动由潍坊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承办,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研究部、尼山圣源书院提供学术指导。作为“东亚文化之都”潍坊活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本次郑玄文化宣传推介活动旨在充分挖掘“郑学”资源,弘扬郑玄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东亚文化之都”和更好潍坊建设贡献力量。
活动期间,与会嘉宾赴峡山区拜谒了郑公祠,参观了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及郑玄文化交流展,相关专家学者围绕郑玄文化学术研究进行了交流发言。举行了《郑玄全集》新书首发仪式,该书囊括《毛诗郑注》《周礼郑注》《仪礼郑注》《礼记郑注》等30余种文献,呈现了“郑学”的全貌,不仅是对郑玄学术成就的一次全面总结,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传承与弘扬。
本报现将相关专家学者围绕郑玄文化学术研究的发言(有删减),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郑玄是形成东亚传统文化的
几个少数核心人物之一
王志民(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特聘资深教授、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在潍坊举行的“东亚文化之都”活动中,潍坊市委、市政府确定将郑玄文化宣传推介活动作为重要议程,我认为这是抓住了“东亚文化之都”活动的关键议程,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讨。从历史和当代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郑玄不仅属于潍坊、属于中国,也是属于世界的,尤其属于东亚的。他是形成东亚传统文化的几个少数核心人物之一,认清郑玄在中国乃至在东亚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贡献,是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东亚文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之一。
“五经”的传授,有赖于汉代经学的繁荣。但汉代设立“五经”博士,解经成利禄之途,学者各守一经,分别传之,最重家法,分歧日多。因而有齐、鲁学之分,有今、古文之别。今文经学,靠先师口授,多结合汉代政治,“用世之意为多”;古文经学是先秦六国古文字记录的传本,重古文字训诂、解读古义,“求是之心为切”。“无今文之启行,则经学无向荣之望;无古文之后殿,则经学无坚久之效”(钱穆《国学概论》)。以我们今天来看,即是:与时俱进、古为今用与坚守古义、史实求是之别。而今、古文传授,各守门户,从西汉末至东汉时期,长期对立,纷争不断,成为经学传承一大痼疾。是郑玄,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兼通今、古文,博通“五经”,遍注群经,号称“通儒”。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郑玄成长在潍坊,40岁后大部分时间也是在以故乡潍坊为中心的齐地度过的。郑玄的治学精神与齐学的传承、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史记·儒林列传》载:“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在儒学遭遇低谷时期,反而是齐学成就了儒学。战国至秦汉的齐学,有两大特点:一是兼容并包,从而有稷下诸子百家之学的荟萃;二是通权达变,从而有汉代经学中齐学的繁盛。国学大师胡适先生早年著《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开篇第一章即论“齐学”;钱穆先生的《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列专节论“齐学与鲁学”,可见齐学在早期儒学与经学传承中的地位和贡献。所谓:齐学恢弘,鲁学纯谨;齐学通权达变,鲁学笃守古义。
郑玄正是继承、发展齐学兼收并蓄,通权达变的文化精神,在经学上不但兼通今、古文,而且融通齐、鲁之学,对“五经”的诠释,做到了吸取众长、避其所短,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使经学归于一统。郑玄的学术成就不仅终结了长达数百年的今古文之争,也传承了齐鲁经学主流的学术传统,成为真正的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特别是郑玄注经是以“三礼注”为宗,着力最多,是其注经的精华和重点所在,并流传后世,对此后中国“礼义之邦”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影响。他的百万余字的经学巨著,成为最具权威、最有价值的传世之作。他的《毛诗传笺》《三礼注》和各经(易、书、孝、论)的多种辑佚本,至今是经学解读、传播的主要经典文本。因此,今年山东省大型文献工程《齐鲁文库》的重要经典文献之一《齐书》编纂之时,我们将经典产生的时代下限确定为西汉,独于经学定于东汉末之郑玄,得到论证会数十位专家的一致赞成。
郑玄注“五经”,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我们可以说,“五经”赖孔子而成,也赖郑玄而解,无郑玄之功,中华文献主体“五经”在后世的传承就不是现在这个面貌。在经学传承史上,有汉学、宋学、清学三个重要发展阶段:汉学重解经;宋学重义理,清学重考据,各有巨大贡献,形成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三个高峰和主流。而郑玄就是汉学解经的杰出代表。是自古至今贡献最大的伟大文化名人之一。
儒学在东亚的传承,“五经”是重要载体,后世儒家传播“五经”,郑玄的传笺、注释产生了重大影响。东亚文化主体的形成,离不开郑玄对“五经”注释解读的贡献。我们衷心希望国内外学界同仁,高度重视、热切关注郑玄文化的研究和文献的整理解读,改变郑玄研究与其崇高地位并不相称的现状。衷心希望郑玄故乡潍坊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高度重视郑玄文化的交流互鉴和故居的文化建设,使潍坊成为郑玄文化的学术研究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人才荟萃中心、郑玄文化成果的转化发展中心,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
重“四书”轻“五经”学风的终结
与“郑玄热”的复兴
王学典(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第六届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
潍坊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回望往事千年,这里曾经是东夷文明的核心区域,是故齐文化的腹地。东汉经学大家郑玄,更是以其不朽的学术建树,在此地开辟了经学发展的全新境界,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传承发展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不重视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同样,也无法绕过郑玄。郑玄文化不仅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儒家文明传承谱系的重要一脉,在东亚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互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众所周知,现当代新儒学思潮,是以“复兴宋学”为旗帜的,它开启了汉宋之争的新一轮交替,重宋学而轻汉学、重“四书”而轻“五经”,已成为五四运动之后笼罩性学术气候,这一学风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领域是主流倾向。直至近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五经”的重要性才终于受到重视,汉学才重新恢复了它应有的地位,作为汉儒的郑玄的研究意义也才由此得以彰显。最近一段时期,“郑玄热”的兴起与一批高校和科研单位礼学研究机构的设立密切相关。郑玄研究、经学研究和礼学研究现在可以说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机遇。
我们今天研究郑玄学术、弘扬郑玄文化,就要深入挖掘其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郑玄一生遍注群经,匡纠百家谬误,不拘陈说,独辟郑学,是开拓创新精神的垂范者;郑玄敢于直面时势,以维护天下一统为治学使命,是经世致用理想的坚守者;郑玄不专守一师之说,打破学派藩篱,兼采各家之长,推动经学进入了今古文一统的时代,是开放包容理念的践行者。郑玄文化所蕴藏的深刻内涵为我们今天治学提供了重要启示。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演变方向再次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今天的学者更应当从古老的经学典籍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交流互鉴中增进理解和包容,立足传统、面向未来,为开创人类现代文明新形态而努力奋斗。
潍坊有郑玄是一件
特别幸运和幸福的事
陈壁生(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接触研究儒家经学文化二十多年,近十多年来经学研究重新受到重视,要深入理解中华礼仪文明,就要回到传统学术的内在脉络,郑玄经学文化的重要性就呈现出来。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研究并弘扬郑玄文化。
潍坊在郑玄文化研究、推广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作为一位经学文化的研究者,我感到很欣慰。潍坊历史深厚,追溯这座城市的历史,郑玄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一座城市的历史积淀,除了古建筑,也离不开历史名人。潍坊能有郑玄这位大家是一件特别幸运和幸福的事,研究宣传郑玄文化,对于潍坊城市建设、发展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弘扬郑玄文化,实现名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融合,潍坊大有可为。建议潍坊继续做好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加大对郑玄相关文物的保护,同时将郑玄学问落地,建立起相关研究机构和书院等。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
与郑玄和潍坊的因缘
汪少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秘书长)
郑玄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
今年适逢“东亚文化之都”潍坊活动年。应潍坊市政府邀请,我作为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的代表,欣然出席“郑玄文化宣传推介活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与郑玄和潍坊的因缘,始于36年前的1988年。那一年的5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发起主办的“全国郑玄学术讨论会”在山东省高密县召开。讨论会得到山东省政协和高密县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的积极协助,取得圆满成功。参加会议的有全国17个省市的48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提交论文40余篇,以“郑学”为中心,围绕郑玄的学术成就及相关学术进行研讨。
郑玄为什么值得纪念?中国历史上能够与郑玄相等同起来的,只有几十个人,只有十几家是通人。郑玄是其中一个。郑玄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学者分博学通人与博士之学。郑玄是属于博学通人,通学的。使国内的人起爱国之心,外国人起敬重崇拜之心!
36年前,与会学者瞻仰了郑玄墓和郑公祠,并且以“全国郑玄学术讨论会全体代表植树纪念碑”的名义立了碑。郑玄墓和郑公祠,后来随郑公街道划归了潍坊市峡山区。留存至今的照片和题辞,成了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的珍贵历史。郑玄墓和郑公祠令今天的参观者倍觉珍贵。以《郑玄全集》为标志的研究成果绵绵不绝,需要有较大物理空间的郑玄纪念馆,来陈列与郑玄相关的文物以及研究成果和资料。这样可以更好地记录潍坊人民和全国学者代代相传的对郑玄的怀念与致敬、对“郑学”的传承与研究,从而丰富郑玄文化内涵,提升郑玄文化影响力,继承与弘扬“郑学”这一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因而期望潍坊市政府尽快建立郑玄纪念馆。从“许郑之学”到“乾嘉之学”到“章黄之学”,中国训诂学一脉相传,继往开来;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愿意再续前缘,一如既往地协助潍坊做好郑玄文化建设,促进郑玄学术研究。
希望郑玄文化能够成为
“东亚文化之都”建设中的闪亮名片
孙宝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尼山圣源书院副理事长)
这并非我第一次来潍坊,此前曾到过青州市、峡山区。潍坊街道干净整洁,城市治理井井有条,文化氛围浓厚,有很大发展潜力。郑玄文化展展出了郑玄的成就、关于郑玄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著作,内容丰富、全面,对于推进郑玄研究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经学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工作。作为尼山圣源书院的代表,我也是本次郑玄文化宣传推介活动的策划者之一。去年5月份,我曾组织举办过郑玄与经学文化主题的研讨会,为本次郑玄文化宣传推介活动预热,同时也为弘扬郑玄文化做了一个五年规划。
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把郑玄文化发扬光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长期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在郑玄文化研究上提高层次,另一方面加强民间普及,让郑玄文化走进百姓身边,让郑玄文化在潍坊扎下根。希望再过几年,当人们提起郑玄,大家都会知道他是谁,并通过此次宣传推介活动凝聚共识、作出规划,进一步将郑玄文化发扬光大,使郑玄文化成为潍坊新的文化增长点,成为潍坊“东亚文化之都”建设中一张闪亮的金色名片。
文字整理: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晓强 供图:峡山区党工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