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宜登高

(2024年09月2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薛静

  “秋分”,秋天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昼夜平分,秋色平分。尽管中午的阳光依然有些晒,但早晚的风凉下来了,瓦蓝的天空浮着朵朵白云,好像在通知大家:秋高气爽,正是登高望远好时节。
  秋日登山,自古有之。无数文人墨客在登高途中,写下了千古流芳的不朽诗篇。李白在秋日登上北楼,看着如明镜一般的江面,倒映着彩虹一样的桥,不远处的村庄,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中。在深秋的寒意中,李白自问“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旅居夔州的杜甫登临白帝城,举目远眺,水天辽阔,草木萧瑟,留下那句慷慨悲凉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到了辛弃疾,半生飘零,报国无门。看透世间种种,想要倾诉心事,最终也只是说:“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不管是洒脱旷达,还是悠远闲适,亦或是悲凉无尽,这些情绪都能在登高中感受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文化,早就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山水与人,从来都是一体的。将个人际遇、情感与山水相连,“秋日登高”,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吟诵下,成为一项特别的文化盛事。
  喜爱登高的人,无法不偏爱潍坊。潍坊南部山地绵延,千百年来,四季风景、风土人情、农林桑事汇聚于此,历史文脉与青山日暮交相辉映,称得上“一半山川秀丽,一半人文历史”。如沂山,被尊为“五镇之首”,人们在黎明来临之前登顶,期待的是第一缕曙光刺破苍穹;如云门山、驼山、劈山,云雾盘旋似滚滚波涛,横亘数里为“驼岭千寻”,巨岩苍茫似刀砍斧劈,无愧“三山联翠、障城如画”;石门坊上,长日落于西山,残阳映照石壁,层层叠叠的漫山红叶,染红了半片天空。
  自西向东,陡峭的山势逐渐放缓,随山势而开垦的梯田上种上了小麦和谷子,四季之中,更有了丰收的喜悦。城顶山见证了公冶长隐居读书、授业解惑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栽下的两棵银杏树,至今依然枝叶茂盛;博陆山上,西观潍河,南眺梨园,高峡平湖广阔无垠;竹山鸟瞰四周,梯田、村庄尽收眼底,拥抱自然的心情辽阔高远;常山、马耳山、障日山,山间岚气蔼蔼,泉水淙淙,众多名胜古迹,经历风雨旧颜仍存。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高望远,有益于强身健体,更是一种别致的精神享受。在群山之巅,感受着猎猎风声,四周风景尽收眼底,心情自然也随着开阔起来。在地面,人是城市的一个小小的“分子”,在高楼间穿梭,为生活四处奔波。到了高处,人暂时脱离了城市,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与云作伴,与树木同呼吸,身心两自在。这种畅快,往往难为外人道也,唯有自己最明白。
  登高不在山高。秋高气爽之际,不如去登山,人“高”了,气自然也“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