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高质量发展

◎张延升 张太军

(2024年11月0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科学谋划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决定》把“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列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先导性作用,彰显了我们党全面推进改革的历史主动,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和运用。这为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论的指导。深刻领会和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发挥的方向、动力和实效,对引领和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的方向要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就像火车头,牵引的方向一定要准确,不能跑偏,更不能南辕北辙。“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破解重大体制机制问题来谋划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了规模宏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这些成就的取得靠的是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面临的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城乡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等,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因此,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先导性改革。《决定》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通过这些经济领域的改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构建起适应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的动力要足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团结带领人民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推动了改革向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今天,改革越往纵深发展,遇到的越是深层次的矛盾,再叠加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这就需要我们迎难而上,以大无畏的勇气,把改革事业向纵深推进。一是坚持发挥党的强大领导力。船重千钧,掌舵一人。越是在改革攻坚关键期,越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统筹谋划、科学擘画改革蓝图,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二是充分发挥“钉钉子”精神的攻坚力。要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继续“啃硬骨头”、涉险滩,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坚决清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影响社会活力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三是充分发挥改革的系统整体合力。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与其他领域改革协同发力、统筹推进,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统一,广泛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筑牢全党全社会共抓改革的社会基础,以系统合力提升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力。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的实效要好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衡量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效果的价值逻辑。所以,经济体制改革要取得实效,必须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推进改革落实。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除了物质需求的满足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丰富,在教育、医疗、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所以,要从人民群众呼声最高、期待最迫切的问题出发谋划部署改革,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创新活力、高质量就业、对外开放、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民生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要重点抓好改革落实,要围绕这些领域设置科学合理、可量化评估的指标来检验改革成效,督促改革取得实效,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潍坊市委党校 潍坊市工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