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在深入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坚决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在2014年4月15日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三大保障基础上明确提出科技安全保障,凸显了科技安全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坚持了四大保障的论述。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这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大要素。五大要素之间各自有相对独立的含义,同时又和其他要素密切关联,从而清晰勾勒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总体框架和新安全格局的基本要求。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民为邦本,国家安全最广泛的基础在人民。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本质要求。国家安全归根到底要由人民群众来感受、决定和评价,人民群众是国家安全的最终受益者,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反过来,只有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国家安全带来的好处,才能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激活国家安全的内生动力,为国家安全提供坚强后盾和力量之源。
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政治安全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如果将国家看做一个人的话,政治安全就是人的心脏。要清醒地看到,不管风险隐患怎样叠加演变,最终都导向了国家的政治安全。维护政治安全最根本的就是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安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全,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不动摇。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以经济安全为基础
国家安全不是“空中楼阁”,经济安全是其必要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经济安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其他各领域安全和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就无从谈起。维护国家安全,根本目的是通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也就是说,安全是发展的底线,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发展。同样,也只有发展起来后,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安全和发展两者是相互作用的。维护经济安全,就是要确保国家经济发展不受侵害,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国家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为维护国家安全打下强大物质基础。
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
军事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是兼具“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四大战略支撑。军事安全,直接涉及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科技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和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强民族才能强、国家才能强。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为保障国家安全提供强大战略支撑。文化安全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精神命脉,是“软实力”的体现。维护文化安全是民族复兴的基本前提。文化的影响力核心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较量,本质上是价值观的较量。维护文化安全说到底是维护价值观安全,如果价值观没有形成共振,所有的文化展现都是花拳绣腿。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晴雨表”,密切关系到人民群众现实利益。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群众期盼过上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期盼更高层次的社会安全保障。例如,人民群众既关注自身合法权益有效保障,又关注执法司法公平正义;既关注打击犯罪、维护稳定,又关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
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依托。全球化深入发展推动各国日益成为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今日中国,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紧密联系,只有既确保国内安全又关注国际共同安全,才能为中国发展提供有利的内外环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统筹协调本土国家安全利益和各国共同安全利益,致力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和进步,由此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得到了国际大家庭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响应。
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大要素,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国家安全工作的各项体制机制,充分做好国家安全各项工作,以此确保国内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工作,以中国的确定性来为世界的不确定性注入更多积极因素,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人类世界。
(作者单位:潍坊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