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要树好“四观”

(2024年11月0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延宗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作为基层干部,必须树好“四观”,即群众观、民主观、政绩观、能力观。做到视名利淡如水,敬事业重如山,发扬敢闯、敢试、敢干、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推动基层工作落实落地。

  树好“群众观”,也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以来,干群关系就被喻为鱼水关系。工作中关键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要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基层干部要牢记自己是党的干部、群众的干部,脱离群众、欺骗群众、愚弄群众终将被群众反对、抛弃。二要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图名图利的干部是当不好、干不长的,只有为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三要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群众是干部的“根”,离开群众的理解支持,什么事情也干不好、办不成。要把群众作为破解难题的根本依靠,干群同心,合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四要解决好“服务谁”的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就会得到群众支持;不为群众办事,群众就不会支持。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多干事、干好事、干实事,才能让百姓信服,从而得到百姓支持。
  树好“民主观”,也就是“群众敢说话、群众有话说”。要顺应基层工作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将民主融入工作全过程。一是变“随意”为“依法”。由“我说你必须听,我打你必须通”的行政命令,向绷紧“依法弦”“章法弦”转变,双向约束,让群众心服口服,工作才会顺心、顺手。二是变“一言堂”为“民主会”。遇事与群众商议,决议对群众公开,对涉及民生的事情,既不包办,也不包揽,杜绝“花钱不讨好,好事办错了”的现象。三是变封闭为公开。用好“公开法”,把群众关心的财务收支和焦点问题,原原本本、一笔一笔地列出明细来,把该公开的全部公开,该知晓的全部知晓,该透明的全部透明,真正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大家一个“清白”。
  树好“政绩观”,也就是“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深刻认识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业绩,靠什么树业绩,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深切感受群众的冷暖疾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通过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办好一件件实事,树立干部威信,赢得群众信服。一是要抓好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是群众最关注、最看重的事,村民都希望自己村是“干干净净”。要形成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杜绝“紧紧就好些、松松就反弹”情况。二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要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项目农业,以高密市夏庄镇为例,围绕“大金钩韭菜”、沙窝豆腐、沿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叫响特色农产品品牌。三是要千方百计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要善于运用本村的优势资源,做活资产资源盘活这篇文章,选准致富项目,把分散的资源集中化、模糊的产权明晰化、集体资源市场化,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多元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基层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把正确政绩观落到实际行动上,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和规矩,以身作则,严肃处理违纪违法行为,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党和人民事业长期发展。
  树好“能力观”,也就是“正人先正己、打铁自身硬”。做好群众工作,仅有良好意愿是不行的,还得有真本事。一方面,要能“说”会“做”。所谓“说”,就是用百姓话讲政策、讲道理,晓之以理、诉之以法、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把准群众的思想脉搏;所谓“做”,就是做实事、做好事,做群众想要的事。另一方面,要敢“说”敢“做”。对待政策要认真落实,不截留、不歪曲、不打“水漂”、不搞“土政策”,做到“党有号召、我有行动”。要肯动脑,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学会从政策和市场中寻找发展机会,把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变成强集体、富群众的生动实践。要善总结,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把工作实践变成宝贵的经验财富,力争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每一个项目做成精品。要多干实事、多干难事,持久地干、务实地干,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自觉到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工作,主动到艰苦环境中锻炼,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
  (作者系高密市夏庄镇党委书记、高新区党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