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 不辞山海雪域情

——潍坊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纪实(上)

(2024年11月13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方文婷
  秋日的西藏南木林县,蓝天纯粹、白云无瑕,盈盈秋水共长天一色,十面荒山包围着具有浓厚藏族特色的房屋,整片土地静谧而淡然、绚烂且热烈。在这里,目之所及皆是“潍坊元素”,印有“潍坊援建”标志的建筑物迎风而立,带有潍坊字样的市政维护车辆、救护车、体检车在公路上疾驰,潍坊宾馆、潍坊小学、潍坊路、风筝路灯、蔬菜大棚……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逐渐被“潍坊元素”填满,这些痕迹见证着一批批援藏干部书写的传奇。
  从山东潍坊到西藏南木林,远赴八千里;从渤海之滨到雪域高原,攀登四千米。2002年,潍坊市首批援藏干部开始对口支援南木林县,随后一批接一批援藏干部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开启了一段段跨越山海的情谊。2022年7月,潍坊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正式接过了援藏的“接力棒”,加力推进民生、产业、智力、经贸、三交、生态“六个援藏”建设,不断在这片土地上创造“新奇迹”。
  从“0到1”的产业造血
  帮,就要帮到点上;扶,就要扶到根上。助力南木林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是最有力的支撑之一。
  在南木林县采访期间,记者走进南木林县大棚蔬菜种植基地蔬菜示范棚,满棚的小西红柿、辣椒等植株排列整齐,长势十分旺盛。高悬的电子显示屏上,棚内温度、湿度、土壤pH值等数据一目了然,水肥一体化系统正根据植株的生长需求和土壤状况,精准施肥和灌溉。
  潍坊将标准化、智能化温室大棚“搬”到了高原上,为这片土地创造了更多可能。“经过水肥精细化管理,辣椒、小西红柿等作物亩产量跟潍坊差不多,而且这里冬季光照时间长,作物病虫害发生概率低,完全具备发展蔬菜产业的先决条件。”专门从潍坊聘请来的“蔬菜专家”朱荣贵说。
  基于自然环境、当地生态、发展水平等综合考虑,潍坊市第八批援藏干部在南木林县更新提升了56个蔬菜大棚,并将先进的种植技术、观念传授给了当地民众。
  “我跟着朱老师学习种植技术已经一年多了,系统学习了西红柿的育苗、掐尖、灌溉、施肥等工艺,逐渐掌握了许多种植新技术。”南木林县南木林镇米如村村民次仁卓嘎表示。一茬接一茬的瓜果蔬菜,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带来了更多新希望。
  “发展是永恒主题,变‘输血’为‘造血’,才能打通南木林县的发展‘筋脉’。”潍坊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领队,援任南木林县委常务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的李连平表示。
  在发展蔬菜产业的基础上,潍坊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开始在特色产业上做文章。据悉,南木林艾玛土豆以其产量高、表皮薄、口感好等特点享誉全国,先后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等荣誉。但近年来由于科技支撑不足、品牌建设缺失等原因,艾玛土豆呈现品种退化、品牌弱化的趋势。
  针对这种情况,潍坊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从外地聘请专家进行艾玛土豆提纯复壮工作,目前已大有进展。“我们从今年5月开始种薯繁育工作,目前已脱毒试管苗快繁8800余株,预计明年4月将有20万株经过脱毒复壮的品种苗被种植到地里。”西藏南木林细雨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康廷强表示。
  此外,逐步搭建起来的产业链,也在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我们将促进艾玛土豆产业化,在年雄粉条厂搭建一条新的酸辣粉生产线,让艾玛土豆以另一种形式走向更远的未来。”援藏担任南木林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的赵延亮表示。
  多向发力、遍地开花,潍坊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把产业援藏作为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努力实现援藏项目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奔向日新月异的新生活
  高原之上,疾驰的汽车不知越过了多少个山头,终于抵达了南木林县艾玛乡拉布遵村。此前这里长期受地理环境限制,一度难以出行。“村里的牧场和田地全部坐落在拉布曲河的西南岸,夏季河水湍急,无法运输草料和作物,还有两户人家也住在那边,学生上学、村民看病都是难题,需要从山的背面绕行,徒步三个小时出村。”拉布遵村村委会主任旦赠塔杰告诉记者。
  如今,蝴蝶在这里悄悄扇动翅膀,酝酿着一场民生“风暴”。走进拉布曲民族团结连心桥建设现场,钢筋被整齐摆放在路边,拖拉机、推土机等机械设备正来回穿梭于河岸两侧,“编织”着美好未来。“以前这里夏季洪涝,我们运输草料要等一个月时间。冬季结冰,车辆无法通过,只能靠人背。以后有了路和桥,会非常方便。”拉布遵村村民多吉仁青表示。
  据悉,潍坊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南木林县建设了9座民族团结连心桥以及多处涵洞、道路,联通着多处村民的生产、生活。
  有形的“桥”不断扩建着,背后无形的“路”也正在几代援藏人的接力下,越走越宽、越走越长、越走越鲜亮。南木林县医疗和教育条件的显著改善,成为居民生活变化最直观的体现。
  从拉布遵村走出的小姑娘琼达拉姆在学校有了新操场。“以前的老操场坑坑洼洼的,满地都是沙土和小石头,跑步时一不小心就会扎到脚。如今在潍坊援建的新操场、塑胶跑道和人工草坪上,可以尽情踢球、跑步。”琼达拉姆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2024年,潍坊援藏投资1659万元,把南木林县13所小学土操场全部更新提升为塑胶运动场。
  “潍坊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创新构建‘1+1+1+X’教育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在南木林县教育领域实施了三个全覆盖,即孔子学堂建设全覆盖、塑胶运动场建设全覆盖、暖手房建设全覆盖。”潍坊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副领队,援任南木林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的王磊表示。以点滴小事汇聚成海,南木林县教育质量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曾几何时,高原上的医疗资源匮乏,许多居民看不上病。如今,随着潍坊市援藏项目的深入实施,当地民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第八批潍坊援藏工作组紧紧围绕南木林县医疗卫生系统所需,持续整合资金资源,充分发挥潍坊医疗优势,用“接力赛”赋能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全县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突及其(藏语意为‘谢谢’),潍坊援藏。”当地不少民众发自肺腑地感谢潍坊援藏工作。水泥路纵横交错,房屋干净宽敞,医疗和教育资源高质高效……第八批潍坊援藏工作组将全部心血倾注在这片土地上,民生“蝶变”席卷南木林。
  一段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
  援藏干部赵延亮的床头不仅堆满了一堆药,还有一本本厚厚的藏语学习工具书。经过近两年的学习,赵延亮已经基本能与当地民众沟通。在交流和沟通中,潍坊与南木林的心越贴越近,情越来越浓。
  正是有这样一批批援藏干部出平原、上高原,将齐鲁文化和发展经验带去南木林县,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又带着一群群老师、学生来到潍坊,感受不同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在相互交往中,两地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数月前,潍坊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紧扣南木林县教育教学实际需求,组织24名教育人才赴山东开展集中培训,到潍坊市各结对学校跟岗学习,南木林县潍坊小学教师强巴就是其中一员。“在潍坊,我学习到了新的教学方法,老师们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学习,课堂氛围活跃有趣。这次交流学习让我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教学思路也更加清晰。”强巴说。
  跨越万里地域界限,这样的交流交融活动,时常在两地“上演”。日前,潍坊市文学艺术界代表团到南木林县开展了“潍南一家亲·共书民族情”文化交流活动,并向南木林县教育系统捐赠了教学物资和助学金。
  在漫长的时光中你来我往,“风筝”飞越千山万水,“格桑花”飘过山川大海,潍南两地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走进南木林县潍坊小学孔子学堂,潍坊风筝、年画、红木嵌银筷子、核雕等带有潍坊特色的手工艺品,与藏系脸谱、藏服、铜器、六弦琴等带有明显藏族风俗的手工艺品交织摆放在一起。这间小小的教室,成为两地文化交融、感情交汇的缩影。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从改善民生到发展产业,从文化交融到感情升温,援藏变的是形式和内容,不变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核与初衷。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一批批援藏干部在匆匆流逝的时光中接过“接力棒”,不断续写着这段相隔万里的山海情谊,如今潍坊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