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调研采访组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为“杠杆”,撬动优势产业力量。而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放在“用”上。“用”,既包括解决企业发展支撑的技术之“用”,也包括以卓越创新能力突破发展瓶颈的人才之“用”。
高密市产业基础扎实,高端装备、高档家纺等产业集群优势明显,这与企业普遍重视科技创新、重视人才资源密不可分。目前,高密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9家,潍坊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82家,为产业发展迈向新高度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豪尔沃(山东)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公司研发团队60余人,自主研发的高端模具基本实现进口替代。为了建设人才队伍,公司实施了“精鹰、金鹰、雏鹰”人才计划,形成了老、中、青紧密结合的科研梯队和人才结构群体。“精鹰”主要面向高层次人才,通过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蕴博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引进国家、省高层次人才8人,培养高技术人才25人。“金鹰、雏鹰”主要面向高技能人才,企业不间断开展培训、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人岗匹配、人尽其才,让大家始终有干头、有奔头。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的价值在“用”中体现,人才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用”转化为现实成果。山东泽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为了推动发展进入更高领域,从广东引进了陈永源、刘剑伟两名高层次人才。在两位专家的带领下,泽普医疗不断突破康复领域新技术,跻身全世界范围内能做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产品的5家企业之一。
对于人才来讲,物质待遇很重要,荣誉感、成就感同样重要。陈永源、刘剑伟来到高密之后,高密持续跟进服务,推动两位专家入选“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名列,用真心真情换来了两位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在吸引人才方面必须另辟蹊径,主动走出去寻找合作。”山东星宇手套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星宇拥有一支400余人的研发队伍,与青岛科技大学建立了深度合作机制,在学校拥有专门的研发楼,每周企业研发人员都会到学校和专家对接,推动新产品研发落地。
除了星宇,高密的诸多企业对联合高校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山东源邦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山东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分别建立了联合研究院,其中潍坊市工程塑料改性助剂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面向企业所在的仁和化工园区免费共享;山东孚日宣威新材料是孚日集团和青岛科技大学强强联合打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承担了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
只有各得其所地配置好人才资源,适时适当地激励创新人才,才能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这种观念既适用于高层次人才,也适用于优秀技能人才。在高密,企业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已经成为常态,仅今年,就有10万余名产业工人参加了企业组织的各类技术竞赛。工人们通过比赛展示才华、提升技能,为未来职业发展开创了更多可能性。
除了为这些技能人才提供成长和上升渠道之外,企业给予的人文关怀也非常重要。如豪迈集团专门设置了“红娘办公室”,豪尔沃倡导的“一家人”企业文化,都让员工感受到了“被爱护、被尊重、被理解”,进而激发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越是用好人才,越能吸引人才。那些为人才发展提供空间的企业,也会吸引更多人才前来。高密用生动的实践证明,人才贵在“为我所用”。找准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路径,地方企业也一样能屹立于行业之巅,成为世界强企。
(潍坊日报社调研采访组成员 高文 尹莉莉 薛静 石莹 方文婷 摄影 巩建国 李淑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