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聚”起来、内容“实”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积极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2024年11月1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清春 何赛         通讯员 韩鑫洁 王成娟 孙一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近年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寻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建强师资队伍、用好红色资源、深化实践育人、创新平台载体,把资源“聚”起来、让内容“实”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形式“新”起来,积极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完善顶层设计,把资源“聚”起来。学校坚持将思政课建设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列入党委工作议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抓总、教务处等部门协同联动、二级学院落实推进、教师党支部引领保障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不断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坚持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推进,遴选认定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名师,通过树立典型示范,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工作持续深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育人大格局。
  建强师资队伍,让内容“实”起来。强教必先强师,队伍建设是推动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根基与保障。学校通过建立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管理队伍、学生朋辈等立德树人横坐标系,打通学校、家庭、社会立德树人纵坐标系,纵深推进立德树人队伍建设。全力开展教师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入职培训、专题培训、教学研讨等形式,常态化开展思政教案研制、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专题研讨,以“同题共答”引领“同课异构”。通过不断努力,学校教师荣获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场萌新磨课骨干练兵一等奖、山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二等奖等20余项奖项,有5名教师被评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学校《思想道德与法治》等两门课程被评为潍坊市思政课“金课”。
  用好红色资源,让课堂“活”起来。走进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的校园,欧阳修路、范仲淹路、尽美路……一条条以名人命名的校园道路格外引人注目,让学生们在行走中升腾家国情怀。近年来,学校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着力构建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红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还充分利用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思政课开在青州博物馆、三贤祠等场所,帮助学生探寻文明足迹,增强文化自信,在守正创新中增进教学实效。
  深化实践育人,让学生“动”起来。学校坚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广阔天地,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学校围绕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等主题系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今年暑假,学校组建了校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10支、院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80支,共计4000余名学生走进社区、中小学课堂、田间地头,在服务社会中感受知行合一,各施所长。其中,“普语筑梦人”校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还成功入选教育部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团队。
  创新平台载体,让形式“新”起来。学校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利用学报、广播台、微信、微博等平台,形成覆盖广泛的网络育人矩阵,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切实担负起网络育人主体责任。学校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素材,努力让思政课更具趣味、更有温度。其中,组织开展的“音乐党课”、红歌合唱比赛、廉洁文化作品展等,就是将思政课内容通过音乐等艺术形式创新呈现,让师生在艺术观演中汲取力量。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锚定发展新目标,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巩固完善“大思政课”育人工作格局,引领广大师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挺膺担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