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邵光耀 刘伟
一粥一饭,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乎大局。在“食安潍坊”品牌已成为社会共识,我市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向好的前提下,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既守好食品安全的“底线”,又拉升过硬质量的“高线”?
我市首创实施“食品质量安全高品质”特色认证,探索建立“标准+认证”长效监管机制,以细化严苛的标准,引导鼓励食品生产企业从守牢安全底线向高品质营养提升转变,引领食品产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兼顾企业和群众“双向需求”
如果食品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那么品质就是消费者的终极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走进超市、浏览电商,各种品类的食品琳琅满目,口味也在不断推陈出新,食品行业面临着从数量到质量、从传统到创新的转型。
我市农业发达,农产品种类丰富,现有3310家获证食品生产企业,数量庞大,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也是名副其实的食品生产加工大市。但数量不代表质量。此前,不同品类的食品有食品安全标准,这些标准只规定了达到食品质量安全的底线指标要求,对品质“高线”却没有相应标准,导致部分企业满足于现有的安全底线标准,缺乏追求高品质的动力。与此同时,不同种类企业之间存在“壁垒”,同种类企业之间有同质化竞争,中小企业竞争优势差,相互间信息闭塞,无序竞争“内卷”严重。
“像我们公司生产的鸡肉丸产品,消费者的认识还停留在价格低、品质相对不高的层面。假如我们推出相应的高品质产品,价格肯定相对较高,消费者认不认可?市场表现会怎么样?我们心里没有底。”一家食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心有顾虑地说。
从标准和认证“双向发力”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以食为天,为群众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美味的高品质食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应有之义。我们从标准和认证‘双向发力’,一方面满足群众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引导鼓励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产业层级,从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角度,引领企业走出现状、迈向高端。”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英杰说。
在落实《食品生产企业“提质强企”行动方案》的基础上,由市市场监管局发起,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市检验检测中心、市食品协会、食品伙伴网、部分食品生产企业等多方共同制定了《“潍坊市食品质量安全高品质企业”通用要求》团体标准。
标准由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构成,从管理体系、技术创新平台、科研机制及成效、标准化工作、品牌荣誉、生产过程安全性要求、生产过程先进性、产品安全性要求、产品品质要求、消费者体验等方面规定了达到“食品质量安全高品质”创建的控制要求,让食品生产企业学之有法、提升有效。
记者查阅标准发现,除相应底线“安全”要求之外,二级指标的管理体系、基础支撑、科研机制及成效、标准化、生产过程先进性、产品品质、消费者体验分数为530分,占“潍坊市食品质量安全高品质企业”指标测量表总分1000分的二分之一,也就是说对品质的考核占据“半壁江山”,对高品质追求的导向明显。
标准是认证的量化。这些量化指标,将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理念贯穿食品生产企业采购、仓储、加工和运输多个环节,围绕原辅料、加工过程、健康价值、质量价值和市场价值等方面建立了严格的评价程序,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指标验证评定食品生产企业,既达到食品安全标准底线,又具备卓越的产品品质。
让成效和结果“立竿见影”
《“潍坊市食品质量安全高品质企业”通用要求》团体标准为企业提供了食品品质提升“教科书”,让成效和结果立竿见影。目前,我市对申请高品质特色认证的72家食品生产企业已通过资料初审、现场检查、产品检验、专家会审,对申请认证的产品已通过“标准+认证”手段进行评价,累计认证“食品质量安全高品质”产品29个。
“提质强企”行动开展以来,通过建立“食品生产+原料产业”“食品生产+餐饮”等链条模式,福豆、新和盛等60多家企业实现食品安全和市场占有率双提升;惠发食品与200余家知名团餐企业、600余家食材供应商全面合作、一体发展。“认证打通了企业间壁垒,避免了无序竞争,提高了我们产品的品质,老百姓对我们的产品认可度更高了。”一家肉类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
我市通过高品质特色认证工作行动推进潍坊市质量品牌高端化,打造“食品质量安全高品质”企业形象,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双提升,有效提升高质量食品品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2025年底,全市预计培育不少于45家认证企业。
认证是让企业增添“金字招牌”,但也不是一认了之。我市还将对认证企业颁发证书,并通过公众号、各类媒体等多个途径进行宣传,提升企业和高品质产品知名度,搭建数字化共享平台,提升食品产业品牌美誉度和行业影响力,全力提升潍坊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助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