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秉政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对如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进一步部署。该规划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对于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现代乡村发展、加强和改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
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乡村基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依托和阵地,各级要努力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实到基层,使之融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中,融入居民自治中,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努力实现全覆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人们自觉行动,切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要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始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但也面临多年积累的许多复杂挑战。比如,一些农村地区高价彩礼、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不同程度存在,给农民群众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专项治理行动,但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不少地方工作成果也不够巩固。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有利于针对这些乡村思想文化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推动乡村社会风气和农民精神风貌不断向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新时代新征程,要不断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创新性发展,以移风易俗为重点,使其内化为农民群众构建和谐和美和睦乡村的思想观念,外化为创建美好生活的行动自觉,培养高素质农民,彰显新时代农村的精神风貌。要进一步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机制,持续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展开专项治理,形成节俭适度、文明健康的时代新风。
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要传承创新优秀乡村文化。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特别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礼仪规矩等,蕴含着先辈们的经验与智慧,在代代相传中滋润浸养着村民的精神世界,为新时代改进创新乡风文明实践提供了坚实根基。对优秀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既能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赋予乡风文明建设深厚底蕴,也能极大增强村民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与归属感,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