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杰
蟾蜍变身“金元宝”,闲田变成聚宝盆。这是3月18日,记者在潍城区望留街道柴家村采访时的所见所闻。
在柴家村西侧的农田里,坐落着农盛金蟾养殖中药研究基地。当日上午10时,记者走进基地,农盛养殖(潍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克富正在池边检查洒水设施并察看种蟾情况。
“蟾蜍全身都是宝,蟾酥、蟾皮、蟾衣、蟾头是名贵药材,蟾舌、蟾心、蟾胆、蟾肝这些也是可以入药的,养殖蟾蜍的经济价值很高。”说着,张克富用竹竿碰了一下旁边的水池,静悄悄躲在水池边的蟾蜍受到惊扰,纷纷“扑通扑通”跳入池中。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望留街道通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养殖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有效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蟾蜍养殖是投资小、收益高、见效快的特色养殖行业。张克富告诉记者,自己经营一家制药厂,知道蟾蜍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应用广泛,很多急救或常用中成药都以蟾酥为原料,市场需求量大,便想起了流转土地自己养殖蟾蜍的念头。
张克富说,蟾蜍系水陆两栖动物,日常吃昆虫和蚯蚓,白天躲在阴凉处,晚上出来活动。一般进入10月,蟾蜍就不吃不喝开始冬眠。为掌握蟾蜍的饲养技术,他从蟾蜍的生活习性到繁殖、从环境条件到蟾衣收取等,都细心观察、认真摸索、大胆实践。经过前期的探索研究,今年2月份,张克富投入蟾蜍种苗近一万只,目前蟾蜍幼苗繁殖喜人,生长迅速,预计一年可实现经济效益约400万元。
“要想大规模养殖,首先面临的就是饵料的问题,蟾蜍只能对动的物体敏感,所以它只吃活动的昆虫。”张克富运用振动筛的原理,将水池周边拉上细丝电线制作了一个喂食机,将蟾蜍的饵料放在上面,借助电流让饵料振动起来,让蟾蜍来捕食。
“在家门口上班,不仅有了一份固定收入,而且还学到了蟾蜍养殖技术。”张新堂是柴家村村民,现在在基地负责蟾蜍饲养,每个月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很知足。他希望今后自己也能承包土地养殖蟾蜍。
“我们将建深加工车间,以蟾蜍养殖为载体,构建起‘种苗孵化-生态养殖-蟾蜍精深加工-蟾蜍纯中药防疫药物研发-功能饲料开发’全产业链闭环,赋能乡村振兴。”张克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