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潍水文化”品牌
赋能更好潍坊建设

(2025年04月1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之源

  “潍水文化”是潍坊区域文化的雅称,可以说是潍坊区域文化演进的活态见证和精神地标呈现。“潍水文化”是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及其文化生态的统一体,具有半岛性复合型的文化特征,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类型。新时代、新征程,潍坊担起“走在前、挑大梁”的重任,文化建设当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笔者认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更好潍坊,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深入研究挖掘“潍水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不断擦亮“潍水文化”品牌,赋能更好潍坊建设。
强化对“潍水文化”的时代认知
  绚丽多彩的“潍水文化”,是一部流动的文明史诗。考古新证,潍水流域早在8000年前后李文化时期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历史传承的链条环环紧扣,从无断缺。先秦古国、两汉经史、魏晋佛教、隋唐诗书、宋金名宦、元明道教与清代文学、金石艺术,珠璧映辉,称盛各代。比如,在潍坊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杯,器壁薄如蝉翼却坚若磐石,这种“刚柔相济”的工艺特征,正是“潍水文化”精神特质的绝佳隐喻。虞舜“孝感动天”“德化四方”千古功业、晏婴“和而不同”的治国理念至今闪耀智慧光芒;郑玄“通经致用”的治学精神在潍水两岸绵延千年,造就了“经学重镇”的文化传奇;宋代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李清照为官居留,始终秉承强烈家国情怀;以郑板桥为代表的地方贤吏深刻印证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本情怀;潍坊风筝“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进取意象、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忠孝节义”的教化功能,无不映照着“潍水文化”中“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崇实重工”的工匠精神、“义利并举”的商业伦理在新时代的价值追求。“潍水文化”研究需突破“河线性历史叙事”的局限,构建“时空叠合+多维价值”的立体认知框架,用大历史观探究“潍水文化”,增强文化主动,优化文化治理,为区域文化品牌建设提供范式参考。
强化文化赋能的产业融合
  “潍水文化”不仅是潍坊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应以文化为纽带,推动科技赋能、数字赋能,实现文旅融合、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科技赋能、数字赋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文旅融合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要深入挖掘“潍水文化”的独特内涵,将其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要注重推动“潍水文化”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多产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在农业领域,将“潍水文化”融入乡村旅游,赋能农产品品牌建设;探索打造农文旅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活化农业生态园区等载体,从“传统种植”到“文旅田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工业领域,注重保护开发利用工业遗址等优势资源,做强工业遗产旅游;推动文化创意设计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工业产品、产业旅游,打造工业发展新高地。在服务业领域,实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推动文化创意与教育、健康、金融等产业融合,拓展文化产业的边界和空间,打造“潍水文化”品牌的全产业链条,进而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强化知行合一的有效落实
  “潍水文化”在长期历史文化积淀中,发展形成了“马上就办、真抓实干、认真细致、持之以恒”的行事准则。这些行事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是潍坊地方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又是推动当前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市委、市政府今年提出要打好消费投资出口、工业提质增效、乡村全面振兴、项目招引建设、民生安全服务、任务落地见效“六大革新硬仗”,这彰显了推动更好潍坊建设的坚定决心与昂扬斗志。要做到言出必行、知行合一,将每一项任务落实落地。“潍水文化”所蕴含的奋斗精神、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品质,能够为打好“六大革新硬仗”、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力量源泉。要坚持干字当头,对看准了且有条件办的事项,要马上干、认真干、仔细干、持续干,直到干出好成果、好成效、好成就,进一步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强化守正创新的宣传效应
  去年以来,我市倡树“崇文尚德、惟实励新、开放包容、自信图强”城市精神,凝聚起全市人民建设更好潍坊的共同理念和价值追求,“向上、逐梦、协和、融通”的风筝文化标识生动体现了这一城市精神,都应不断发扬光大。“潍水文化”要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在创新中展现新魅力,离不开守正创新,也需要积极地文化传播。在这一过程中,需完成从“资源展示”到“价值传递”的升级。守正,就是要坚守“潍水文化”的根与魂,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传承其核心价值;创新,就是要与时俱进,用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让“潍水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融入现代生活。要注重宣传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系统梳理“潍水文化”的历史根脉、民俗风情、艺术成就等内容,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结合时代需求、现代生活、社会热点,形成易于传播的文化主题。要创新丰富宣传形式和传播渠道,做好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的统筹,增强文化体验感,让“潍水文化”从“纸上”走向“生活”,从“静态”走向“动态”,注重线上线下联动,充分用好新媒体平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潍水文化”,激发社会各界对“潍水文化”的情感共鸣。要加强“潍水文化”人才培养培训,注重发挥驻潍院校特别是职业学院多的优势,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确保文化传承的连续性,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让“潍水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