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累积的世界观、价值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基础,彰显了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全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就要深刻领悟其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这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时代内涵。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的传承。民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尚书·五子之歌》,在这部文献中引述了“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孟子也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深刻见解,朱熹认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郑板桥诗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民思想与情怀永不过时。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自信自立是我们党素有的精神气度,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一个自信的民族必然有自立的骨气。自信自立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性与特殊性、内因与外因矛盾关系的基本原理。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便是固本培元中的“本”,是根枝叶茂中的“根”。坚持自信自立是修身观在国家观中的放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生观中,自我修养始终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根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精进自我,笃行不怠,踏浪前行。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是“向下扎根”与“向上生长”的统一,是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统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我们的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只有应时与势、革故鼎新,深刻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才能不断推动发展。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最优良的方法论传统和最鲜明的方法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注重求知与实践的统一关系。“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都强调务实重行的实践精神。下智背负问题,中智解决问题,上智消除问题。党员干部要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消除过程中,增强本领,开智增慧。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朴素的系统思维,强调“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坚持系统观念既有横向的以点带面,又有纵向的历史脉络。“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系统观念最朴素的表达。党员干部要时刻以系统观念来推动工作,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如此才能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同”社会的美好向往。从“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到“万国咸宁”“四海一家”,从“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涵养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天下情怀和世界担当。党员干部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同时也要把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作者单位:潍坊市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