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公益广告

跃上“新赛道” 跑出“加速度”

——看潍坊中小企业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突围之路”

(2025年04月13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博鼎精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车间一角。(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石莹
  据新华社报道,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培育60.5万家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4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扩大至92%以上。民营企业发展向好,成为我国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聚焦潍坊,情况同样如此。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大显身手,尤其是去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数转智改做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民营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
  在潍坊聚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当下,让我们探寻万马奔腾的潍坊民营企业有哪些独具特点的“突围之路”。
    向卓越对标:“没有什么产品不可超越,没有什么技术不可突破”
  阳春三月,万物勃发。在博鼎精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厅里,摆放了大大小小的各种电控总成,这是博鼎集团的核心产品,可应用在增氧机、乘用车发动机上。“增氧机高效运转依靠的就是电控总成系统,它是整个机器的‘大脑’。”博鼎集团办公室主任于姝妹说,“2023年我们子公司鸿陆科技持续加码科技创新,推出F项目计划,将空气悬浮增氧机应用于北方河道清洁治理和南方池塘升级改造等场景中,外部市场需求和内部产能需求短时间内暴增,以致当时的厂房都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独角兽”裂变成长,“快”到来不及建厂房的现象背后,是企业立足核心产品,持续以科技创新拓宽企业“护城河”的发展逻辑。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就要视野辽阔高远。”博鼎最早是做电控总成系统起家,公司董事长王立峰介绍,创业之初,他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瞄准国内外车船动力节能减排发展趋势,专啃“硬骨头”——被称为发动机“大脑”的智能电控总成系统,团队形成了共识:“对标全球最优秀的产品,然后超越他们”。
  “搞关键核心技术就要勇闯‘无人区’。”王立峰带领团队在车间里潜心研发,技术成形后再到应用现场反复实验。他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带领研发团队攻克难关,最终构建了以电控多点喷射系统为核心的智能电控总成系统,拥有了发明专利277项(含国际专利21项),并通过了中国船级社的全谱系认证。近3年配套市场的实测数据表明,该系统可将天然气发动机、船用柴油机和商用车发动机的热效率提升到50%以上,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为传统内燃机和新能源发动机提供了“智能大脑”,目前已累计装机上百万套。
  “关键是理念。没有什么产品不可超越,没有什么技术不可突破。”基于这样的发展理念,博鼎集团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开拓新蓝海,把业务拓展到智慧农业、智慧渔场、飞轮储能等新领域。在智慧渔场领域,博鼎集团自主开发的智能悬浮离心增氧机,可根据水中的酸碱度、光照温度等自动调节进气量,促进养殖鱼虾提高产量和品质。目前,智能悬浮离心增氧机已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河流治理、盐碱地改造等生产场景。
  依托“产品链”结“链”成“网”,博鼎集团摆脱了单一产业的起伏波动,让市场需求与科研攻关同频共振,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价值跃升。
    视科技创新为发展生命线,26年没流失过一个主要研发人员
  走进位于安丘市的潍坊精华粉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里,机械磨、气流磨、辊压磨、雷蒙磨等国际领先的产品,带着“科技力量”扑面而来。
  这家企业是粉体设备研发与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26年一直专注于“粉体设备”这“一件事”。由于产品基本是“量身定制”,公司格外注重技术研发,组建了30余人的研发队伍,建有大型1:1工业化实验中心。在距离展厅不远处的超细粉体设备产业化项目二期车间里,一台台数控设备高速运转。“我们坚信,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地拓展产业发展边界,始终把创新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26年来没有流失过一个主要的技术研发人员。”公司办公室主任殷双江介绍,“虽然我们属于传统产业,但是我们比拼的是创新,目前核心设备和核心技术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
  从一家小粉体设备厂成长为行业巨头,关键在于企业视科技创新为发展的生命线。精华粉体通过自主创新积累经验、涵养企业“别人拿不走”的竞争力——51项专利技术、3项软件著作权、3项省级科研成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贯穿企业发展全过程的技术创新中,精华粉体综合实力不断攀升,牢牢把握着先发优势。
  回望精华装备的跃迁之路,“瞄准前沿科技,突破关键技术,培育细分领域核心竞争力”是其中一以贯之的发展主线,在这家企业,科技创新落地为可观可感的企业竞争力:主营产品立式冲击破碎机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生产的负极材料设备销量连续三年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超细粉体工程解决方案供应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锂电负极材料设备供应商。
    以技术突破为核心牵引,跃上发展新赛道
  眼下,位于高新区的液流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大小不一的液流电池整齐排列,就像是一个个大型的“充电宝”。
  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特大号充电宝”,却蕴含着极高的科技含量。
  液流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膜材料工程师曹广文介绍:“我们自主开发完成的全新一代的离子传动膜产品,在整个产业链条上有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它能把正负极的带电金属离子进行阻隔,然后还能保证中间的氢离子能够透过,来确保导电性,做到正负极是联通的状态,目前这个产品已经实现了进口替代,不仅解决了传统材料的性能缺陷,还实现了成本降低70%以上。”
  在当前的液流电池产品里面,现有的商用水平是在16-20千瓦时每立方的储能状态,液流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在这个基础上将它提到了20-25千瓦时每立方的储能量。公司在多年来研发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核心膜材料和短流程电解液工艺,降低电堆、电解液成本,掌握了硫酸基和盐酸基两大全钒液流电池体系,其中在国内首创的盐酸基全钒液流电池体系在-35℃到65℃宽温域下性能表现优异。
  锻造持续创新的能力是企业的制胜之道,液流储能秉承“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理念,在保持现有技术领先的同时,积极开展储能材料国产化替代、全自动化产线等方面技术研发和储备,力争彻底解决行业领域内极板腐蚀、析氢和析氯等关键技术难题,使核心原材料不再受制于国外,并大幅降低产品成本,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液流储能技术迈向发展新蓝海,新产业、新赛道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液流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山东、内蒙古等多地构建起集电堆、电解液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让“中国制造”液流储能电站在更多的城市落地生根,成为新赛道上的领跑者。
  今年全国两会“新”风劲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当下,“加速度”已不仅是速度的较量,更是对产业变革方向的精准预判。在潍坊,众多苦练内功、反应敏捷的中小企业,迅速适应当下人工智能重塑生产流程、绿色科技改写竞争规则的新环境,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再到跨越起跳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