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杰 文/图
“昨天晚上就有客户打电话订购芦笋。为了保证及时给客户发出去,我们凌晨四点就起来采收了。”4月9日,记者走进坊子区坊安街道西曹村,村民刘永学正在打包芦笋。在不远处的芦笋种植基地,一株株芦笋嫩茎破土而出,几名村民沿着垄沟来回忙着采收,到处一派繁忙的景象。
“我们村种植的芦笋品质好,供不应求,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58岁的刘永学种植芦笋30多年,他告诉记者,他种植了2亩半的芦笋,村里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和统一收购销售,不愁卖不掉。
芦笋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有“蔬菜之王”的美称。“我们村地处汶河冲积平原,土质松软、土壤肥沃。近年来,我们不断优化提升芦笋种植结构,持续拓宽笋农销售渠道,加快推动芦笋深加工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富民的新路子。”西曹村党支部书记刘金俊介绍,村里现在有近80户在种植芦笋,芦笋种植面积近200亩。
芦笋抢“鲜”上市,特色产业促农增收。为了进一步提升芦笋种植的知名度,西曹村专门成立了合作社,为村民统一提供芦笋苗、技术指导等服务。村里还创办了芦笋深加工企业,通过对村民种植的芦笋统一收购,进行深加工,提升芦笋附加值,带动村民致富。村里通过推动芦笋精深加工,延伸芦笋产业链,将芦笋加工成芦笋茶、芦笋罐头、芦笋面条等特色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合作社延伸产业销售链条,助农增收,叫响“西曹村芦笋”特色品牌。
如今,从田间到餐桌,从单一种植到科学化规模种植,西曹村芦笋产业链不断延伸,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从“小特产”转为致富“大产业”,农民走上了一条“低投入、易管理、标准化、高效益”的共同致富之路,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