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为纽带 点亮银发安居梦

(2025年04月1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王鲁萍
爱心档案
为特殊困难老人筑起安全屏障
  近日,昌邑市“昌城有爱·绸乡彩虹”特殊困难老年人室内老旧用电线路改造公益工程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们走村入户,细致摸排,为2025年改造项目的启动积极筹备。截至目前,项目队员已累计完成15户深度摸排,锁定13户亟需改造的家庭。
  2024年3月,该项目由国网昌邑市供电公司联合昌邑市慈善总会发起。这支由132名注册志愿者组成的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以专业电工技术为支点,撬动起全社会对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的关爱。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23户室内线路改造。
暖心故事
故事一:
电力志愿者心系百岁老人

  令项目服务队负责施工的队员崔立业印象最深刻的,是项目启动后改造的第一户——一位百岁老奶奶的家。老人常年与智力残疾的儿子相依为命,尽管家中琐事都需亲力亲为,但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这种顽强的精神让服务队员深受触动。
  施工过程中,考虑到老人既要操持家务又要照顾儿子,队员们特别注重细节设计。他们反复与老人沟通改造方案,根据老人的生活习惯和行动轨迹,逐一确认每个开关、灯具的安装高度和位置,甚至在墙角加装防撞条等适老化设施,确保改造真正贴合实际需求。
  改造后,门后的老旧灯绳换成床头洁白的开关,多年不亮的门前灯照亮了整个院子。奶奶拉着服务队队员的手再三致谢。面对奶奶真挚的感谢,崔立业感慨道:“我们为奶奶点亮了屋里的灯,她却为我们点亮了心里的灯。‘人民电业为人民’从来不是口号,而是践行在日常工作之中。”
故事二:
春节前的“光明年礼”

  今年1月底,新春将至,项目服务队带着精心准备的年货和一份特殊的“服务”来到昌邑市围子街道北密村的一位老人家。经过前期勘察,该老人家室内用电线路老化严重,存在不少安全隐患。队员们与老人多次沟通线路改造方案,计划赶在春节前进行施工改造,为他们送上一份“光明年礼”。
  队员丁伟军说:“我们把老人家里的老旧线路拆除、换新,新装的电线都用阻燃压槽和绝缘套管双重防护,提升安全性,争取赶在春节前完工,让老人平安温暖过大年。”施工期间,恰逢老人孙子孙女放寒假,队员们为孩子们送上崭新的棉衣,还为他们讲解安全用电等相关知识。在得知孩子们获得“优秀班干部”荣誉后,队员们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并与孩子们达成了“微心愿”结对。
城市温度
以专业匠心照亮“被遗忘的角落”
◎王鲁萍

  在老龄化社会的浪潮中,让特殊困难老人安享晚年,不仅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社会力量的温情托举。昌邑市“昌城有爱·绸乡彩虹”特殊困难老年人室内老旧用电线路改造公益工程志愿服务项目以“电”为纽带,串联起民生保障的精准施策与人文关怀的细腻表达,让电力改造成为一场守护生命安全的行动,更化作传递温暖的桥梁。
  这项工程的实施,展现了公共服务的专业性与人性化深度融合。项目采取“1+N”服务模式,每个乡镇供电所都配备一支服务分队,保障施工力量。从资金募集到施工管理,从一户一策到全民监督,项目以系统性思维织密安全网。
  项目志愿者不仅是线路改造的施工者,更是安全意识的传播者、社会关爱的传递者。这种“技术+温度”的融合,证明新时代的志愿服务既需要滚烫的热忱,更离不开专业的支撑。当电力工人俯身倾听老人的需求,当服务队员将电路安全知识编成童谣教给孩子,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构建社会信任的重要基石。期待这样的“光明约定”能点亮更多角落,让技术进步与人文温度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