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杰 文/图
4月12日上午,记者走进寒亭区高里街道张家村的丝瓜大棚,圆滚滚、胖乎乎的苹果丝瓜悬在瓜藤上,青翠欲滴,十分惹人喜爱。
“这是一个可以当水果食用的丝瓜品种,叫‘苹果丝瓜’,也有叫‘水果丝瓜’的,外形是圆柱状,长度15至20厘米。这种丝瓜产量高、口感好,在市场上非常畅销。”当日上午8时,村民张学勇和妻子穿梭在藤蔓间,将成熟的苹果丝瓜采摘下来,准备运往市场售卖。
常见的丝瓜纤长,而苹果丝瓜略显圆润,乍一看像矮冬瓜。它肉厚、籽少,口感比常见丝瓜更香甜、更水灵多汁。张学勇告诉记者,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朋友说起这个丝瓜新品种在南方市场供不应求,于是他从去年10月份开始尝试种植。“我一共种植了7亩地,今年1月份开始收获,能一直卖到6月份。”张学勇看着一个个成熟的苹果丝瓜,笑得合不拢嘴。
科技化种植,精细化管理,让苹果丝瓜大丰收。“为了让苹果丝瓜长得好,我改进了大棚,采用滴灌设施,科学化种植,不断地学习种植技术,使得种出的苹果丝瓜产量高、品质好。”张学勇告诉记者,今年亩产能达到1万余公斤,一公斤能卖到20元,比普通丝瓜效益高。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张家村在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深入挖掘优势特色资源,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不断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张家村党支部书记张学庆介绍,多年来,张家村村民一直以种植五彩椒、丝瓜为主。价格稳、收益好,蔬菜产业让村民们日渐富裕起来。然而,创新求变是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去年,张学勇立足于市场需求,引进和试种适销对路的蔬菜新品种,让蔬菜高产有保障,也为其他村民打开了致富新门路。“我们瞄准市场需求,统筹用好各种资源要素,标准化种植五彩椒、丝瓜等农产品,不断推动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张学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