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哲 文/图
五月的高密大地上,红高粱正破土而出,聂家庄的老作坊里依然热火朝天。村民们手中的红泥在阳光下迅速塑形,彩笔勾勒间,一只只昂首咆哮的“泥叫虎”跃然眼前。这些看似朴拙的泥疙瘩,不仅承载着穿越百年的乡土记忆,更在新时代蜕变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金疙瘩”。
聂家庄泥塑,粗犷夸张、简练概括,格调大红大绿,其代表形象“泥叫虎”,是全国泥塑艺术中独具型、色、声、动四大特点的泥塑品种,以造型大胆夸张,稚拙憨朴,着色鲜艳醒目,表神写意,加之能动、会叫的独特技艺,赋予了中国传统泥塑艺术别具一格的东方神韵,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初年,聂家庄开始有人靠制作“锅子花”谋生,并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烟花放过之后可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设,引得众人争相仿效。后来民间艺人不断创新,用泥做成各种动物形象,加之“虎崇拜”文化的影响,聂家庄泥塑代表形象“泥叫虎”由此诞生。
“聂家庄泥塑的制作工艺考究,以‘泥叫虎’为例,其制作可分为取土、和泥、塑像、翻模、修模、制坯、修坯、裁皮子、制哨、接糊、涂粉、着色等12道工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聂家庄泥塑潍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聂鹏介绍说,特别是着色环节,泥塑艺人充分融合高密扑灰年画的技巧,将其工艺广泛运用于泥塑制作过程中,形成了浓郁的地方风俗特色。
近年来,高密市依托当地丰厚文化底蕴,将非遗“手造”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着力发展教育研学、文化旅游、文创展示、电商直播等多种业态,深度开发传统工艺和乡村旅游模式,不断激发乡土文化的创新活力,让指尖技艺转化成“指尖经济”。目前,以聂家庄为中心,带动周边村庄共120多名泥塑艺人集体加入到合作社制作泥塑产品,每年仅“泥叫虎”一种产品即可生产40万个,泥塑产品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20万元以上,走出了助农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