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周晓晴 通讯员 王红蕾)市生态环境局峡山分局围绕保水护水、富民安民、兴业强业,以胶东地区战略水源地高质量保护为核心,探索构建“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水效益提升”河湖建设新路径,加速“美丽河湖”向“效益河湖”迭代升级,为河流补给型水源地保护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峡山水库成功入选2024年第一批省级美丽河湖,河湖综合效益达20亿元以上,水生态优化治理经验被省主流媒体报道。
创新水环境治理,放大生态效益。在水环境治理上,该局在抓好人工治理基础上,积极探索“自然修复+数智管控”模式,精准控制内外源污染。在生物治理方面,推行“鱼水互养”模式,投放5.2亿尾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苗,构建“水体营养物-浮游生物-鱼类”水域生态圈,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水库水质稳定保持Ⅲ类标准。水岸共治上,改变“就水治水”思路,布设3.44万平方米生态浮岛,增植82.8万株水生植物吸收内源污染物,同步构建沿湖生态安全隔离带,增设10.66平方公里生态湿地,阻挡外源污染物,湖库富营养化指数逐年降低。数智预警层面,升级峡山区智慧河湖平台,整合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增设自动识别、预警提醒等功能,提升水风险感知和问题研判能力,实现“治水”向“智水”转变。
丰富水资源利用,提升经济效益。峡山区创新“环湖文旅+有机农业+资源变现”水经济发展机制,着力推动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一方面,打造“融合式”环湖文旅带,以峡山水库环湖慢道为轴,整合人文自然资源,精心打造“两廊一谷”,盘活530余亩沿湖闲置土地,推出12条特色观光路线,带动周边村集体村均增收超5万元。另一方面,构建“智慧式”有机农业群,联合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成立创新研究院,打造全程智慧管控系统,实现水肥精准滴灌和病虫害实时监测。目前已建成8个智慧农业场景,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30%,绿色有机农产品年产量达1000万公斤,年均收益超2亿元。此外,还拓宽“金融式”水源变现路,与金融机构合作,在全省率先开发水权贷、渔业贷等质押贷款,以水资源收益价值获取开发保护资金,质押融资金额达18.2亿元,为水利建设和水域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强化水安全保障,释放社会效益。通过中水二次利用、水库清淤造田和全域水系联通,峡山区破解供水、耕地、灌溉难题,增强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实施“中水回用”,投资26.5亿元建设水质提升保护工程,通过管网收集、生态净化、运输调送,实现中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调水线路长135公里,年调水2.37亿立方米,供水覆盖5个县市区16个镇街,惠及600家以上企业。开展“清淤造田”,通过绞吸式挖泥、真空预压脱水等措施,固化淤泥用于造地抬田,已完成清淤203.8万立方米,新增高标准耕地1.5万亩,改造提升低效耕地4.9万亩,预计新增粮食产量120万公斤。推进“水系联通”,针对地表水调配不畅问题,全面实施“旱涝调平衡”工程,通过“铺管引流+河道清障+清淤疏浚”,构建农田灌排一体化水网。目前已勘测300余公里灌排渠道,新建改建67座水利设施,地表水存蓄能力提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