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问题补短板 创新机制提质效

——新时代环保工作破局路径探析

(2025年06月0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汲淑艳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保护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扛牢责任、高位推进,靶向发力、久久为功,推进新时代环保工作改革创新,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共建美丽中国新未来。
直面问题找差距,深刻认识环保改革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进入政策驱动的强约束阶段。从国家层面看,“双碳”目标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求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达到碳中和,这一战略目标正在重构各行业的发展逻辑。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持续加严处罚标准。同时,我国在国际环境治理中的角色日益重要,加入《巴黎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条约后,履约压力与日俱增。这些政策压力共同构成了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体系,使得环境治理从“软要求”转变为“硬指标”。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已成为必然选择。在产业层面,高耗能行业正面临严格的产能置换要求,同时公众环境意识显著提升,这些变化表明,绿色转型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市场选择和民心所向,环境保护正在从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创造的新引擎。
精准施策解难题,找准找实环保改革创新的关键突破口
  推进机制创新,构建高效治理体系。一是创新“全员环保”工作机制。围绕打破“环保问题就是环保部门的问题、环保责任就是环保部门的责任”思维定式,建立生态环境委员会领导推进、镇街区和市直部门齐抓共管、环保网格综合监管、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环保”机制,变环保部门“孤军作战”为全行业各领域共同参与、共抓环保,有效凝聚环保工作合力。二是探索“环保管家”服务模式。创新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环境问题诊断、系统方案设计、环境治理实施等综合服务的“环保管家”新模式,聘请专家组成专业团队,为园区及企业提供“看环评、核现场、检排污、找问题、查隐患、开良方、常督办”一站式环保咨询和托管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不会治污”“治不好污”问题,有效提高环境治理水平。三是优化“智慧环保”监管方式。创新“互联网+环保”监管新模式,构建以环保“智慧大脑”为中枢,以企业用电量智能监测、危险废物智慧管理、机动车遥感监测等若干平台为支撑的“1+N”智慧环保体系,打好“科技+监测+执法”环保监管“组合拳”。
  实施技术创新,强化科技赋能治污。一是探索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路径。源头减量方面,推广绿色包装,倡导简约生活;分类收集环节,完善垃圾分类体系,提高分类精准度;资源化利用上,对可回收物高效回收再生,厨余垃圾制肥或产沼气,焚烧发电实现能量转化;同时,加强政策支持与技术研发,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处理效率,引导公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良好氛围。二是探索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路径。结合机械制造、纺织印染、盐化工等产业发展特点,探索铸造废砂、粉煤灰、炉渣、印染污泥、碱渣等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精细管理、无害处理、资源利用”新路径。围绕破解印染企业聚集而带来的印染污泥处置难题,积极引进深圳深水海纳水务集团,建设污泥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干化+焚烧”技术,并“变废为宝”生产绿色建材,污泥本地无害化。三是攻坚绿色科技新技术。建立政企学研融合、资源配置高效、成果转化顺畅的创新体系,聚焦生态保护与修复、清洁生产、节能环保等领域,与高校院所开展务实合作,突破“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绿色创新成果。针对污水降氮难问题,创新揭榜挂帅机制,中科院技术团队“揭榜攻关”,蹚出污水治理新路径。着眼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建成全省首家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为办学方向的高等职业院校——潍坊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每年向社会输送优秀“环保蓝领”。
  加快模式创新,激发多元共治活力。一是创新绿色产业发展新机制。坚持环境倒逼、绿色崛起,优选现代精细化工、海洋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链,建立“亩均效益”评价、节能评估审查、清洁生产审核等机制,全力提升产业链绿色发展竞争力。二是探索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路径。建立“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收储运体系,探索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燃料化“五料化”利用方式。建立废旧农膜定点回收、循环利用机制,变“白色污染”为包装袋、塑料管等“绿色财富”。构建“谁使用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专业机构处置、市场主体承担、公共财政补充”模式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三是探索绿色惠民新模式。着眼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积极做好“生态+”文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文旅”等新业态,努力实现做优生态与做强产业的互促共赢,让“生态绿”转换为“幸福金”。
巩固长效机制,全力推进环保改革创新落地保障
  强化制度保障,确保改革可持续。制度保障是环保长效机制的基础支撑,需要建立全链条、多维度的制度框架。在顶层设计层面,应当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制定覆盖大气、水、土壤等各要素的专项规章,形成相互衔接、协同发力的制度网络。监管机制方面,要健全源头预防制度,严格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三线一单”管控;完善过程监管制度,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台账;强化后果严惩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公益诉讼等追责体系。考核问责方面,需要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同时要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治理制度,完善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生态补偿等协作机制,破解“九龙治水”难题。
  强化资金保障,破解投入难题。资金保障是环保长效机制的物质基础,需要构建可持续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财政投入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稳定增长的环保财政投入机制,明确各级财政环境保护支出责任,设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市场化机制方面,需要完善生态环境价格机制,合理制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收费标准;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纵向转移支付与横向生态补偿相结合的补偿体系;创新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银行机构设立环保专项贷款,推动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创新。资金管理方面,要建立项目储备库制度,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强化资金使用监督评估,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同时要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项目建设运营,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强化人才保障,提升治理能力。人才保障是环保长效机制的关键支撑,需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环保人才队伍。队伍建设方面,要优化环保系统编制资源配置,重点加强基层执法监测力量;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建立符合环保工作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实施环保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系统性、专业化的业务培训。技术支撑方面,需要加强环境科研能力建设,组建专业智库团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配齐现代化监管装备,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管理机制方面,要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完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为重大环境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创新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活力。同时要加强作风建设,培养“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打造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环保铁军。
   (作者单位:昌邑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