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让群众——

只进一扇门 便解诸般事

(2025年06月0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吴晓强
  通讯员 刘宁宁 李蕾蕾

  在昌乐县,群众表达诉求、化解矛盾如今已迈入“省心快车道”,告别了以往多头奔波、反复询问的繁琐,只需踏入综治中心大门,便可享受“一站式”便捷服务。
  昌乐县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通过构建三级联动“解纷”体系、打造特色调解品牌、创新闭环处置机制,构建起多元参与、多级联动的立体化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体系,实现95%以上矛盾纠纷在镇村化解。
  聚焦“一站受理” 强化平台功能
  在昌乐县社会治理服务中心,4000平方米的办事大厅整合了信访接待、矛盾调解、网格管理、热线运行等功能模块。“按照最多跑一处理念,我们把多条诉求受理渠道拢到一起、把多个部门功能科室整合到一处,群众拨打12345热线、通过网络留言或者现场来访,都能在这里实现‘一站受理’、随接随办。”昌乐县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主任郭建介绍。
  这个县以“机构融合、功能聚合、人员整合”为原则,规划建设县综治中心,赋予中心联合接访、矛盾纠纷调解、网格化服务管理、社会治理、热线运行“五大中心”职能,落实首接、指定、兜底“三项责任”,确保群众反映问题“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地”。全县10个镇(街、区)全部设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896个自然村、230个城区网格全部设立矛调工作室,构建起以县、镇综治中心为龙头的纵向三级联动、横向部门协同的“大综治”工作格局。
  推动“多元参与” 提高“解纷”能力
  昌乐县红河镇红河村的张云彩,是村民们眼中的“知心大姐”和“调解能手”。她的这一身份,缘于红河镇成立乡村调解队伍、构建乡村大调解格局的创新举措。如今,像张云彩这样的“村口大妈”等民间力量,已经成为昌乐县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重要力量。
  “‘解纷’是中心的灵魂,我们把和群众打交道最频繁的部门整合进来后,又千方百计发动最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员参与进来,不断强大中心‘解纷’能力。”昌乐县委政法委三级主任科员庞新涛介绍。
  昌乐依托县级综治中心打造“乐易调”特色调解品牌,发掘动员调解力量,构建起特色调解品牌矩阵,先后推出“老杜工作室”“小林调解室”等15个特色调解工作室”。创新推行“三三制”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法,建立村、镇街、县“三级三轮”联动互补调解工作格局,通过“九道防护网”层层发力矛盾纠纷化解,最大限度减少了矛盾上行。
  坚持“闭环成链” 推动“事要解决”
  “镇上的综治中心真不错,多年的债务纠纷都被调解完成了,我也拿到了欠款。”“他们不仅懂法还讲理,说话和气脸上带笑,大家都愿意找他们主持公道……”现如今,“有矛盾,找中心,有纠纷,先调解”,已成为昌乐县群众解决矛盾、维护权益的首选。
  昌乐县在深挖综治中心潜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工作链向前、向后延伸。通过优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做好源头治理,在县镇两级综治中心推行“矛调+”联动,将中心调解嵌入警事、热线等领域,实现应调尽调、能调尽调。同时,突出“事要解决”,加强会商跟踪督办,实行“主体监管、社会监督、问题督办、情况通报”的“四位一体”督促评价制度,对群众诉求跟踪督查督办,确保“案结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