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菲 文/图
风吹麦田千层浪,又到一年丰收时。眼下,行走在寿光市阡陌之间,处处是忙碌的身影与轰鸣的农机,满目皆是丰收盛景。
6月12日下午一点,记者在营里镇的寿光淼汇陆号家庭农场看到,田间地头一片热火朝天。数台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麦海中来回穿梭,所到之处,麦穗被迅速卷入机械“腹中”,脱粒、筛选一气呵成,饱满的麦粒欢快地倾泻进随行的运粮车里。
“今天是小麦收割的第三天,我们出动了1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和6台玉米播种机,大家齐心协力,农场的1200亩小麦一下午就能收割完成。”寿光淼汇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佃辉告诉记者,他有四个家庭农场,今年一共种植1万余亩小麦,趁着天气晴好,抢抓时间,完成小麦收割和玉米播种工作。
望着颗粒饱满的麦穗,张佃辉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喜悦。“我们所在的农场是孙河南村和王河南村的复垦地,通过多年对土壤的改良,土壤生态逐渐恢复生机已达到良田标准。今年小麦长势总体比往年要好,估计每亩产量在1200斤以上,好的地块每亩产量能达到1300斤,比去年每亩增加了100斤至200斤。”张佃辉说。
在侯镇东岔河村,同样是一片繁忙的抢收景象。记者看到,在宽阔平整的高标准农田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穿梭于麦田之中,麦粒从收割机出粮口倾泻而下,满目金黄。
据介绍,侯镇作为种粮大镇,粮食种植面积达13万亩。进入6月份以来,侯镇紧盯关键时节,加强田间管理,镇村干部、网格员、农技员等组成“三夏服务队”全面下沉,细致摸排各地块小麦种植亩数、机械需求量,分节点、分领域、分时间制定麦收方案、路线,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
丰收的根基,深扎于政府构建的强大支撑网络。“我们全程提供技术保障,专家深入田间,现场为农户排忧解难。”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张锡玉告诉记者,在麦收“战役”打响前,农机部门已完成对寿光市农机合作社的全面检修指导,并出台政策畅通跨区联合作业,为高效收获铺设“快车道”。
不仅如此,连日来,寿光市全力做好“三夏”生产工作,多措并举紧盯抓牢夏收夏种夏管各项工作。开设专题培训强化农机手安全操作能力,依托合作社维修网点提供实时技术服务,该市农业农村局24小时专人值守,确保信息畅通、调度有序。同时,持续发布天气变化情况,互通信息,做好监测预警,引导农机合理流动,确保熟一块、收一块,力争夏粮颗粒归仓,夯实全年粮食丰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