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宇琪
爱心档案
用爱温暖 不是儿女胜似儿女
“王阿姨,我们来看您啦。最近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吗……”6月10日,潍城区南关街道西南关社区“临时儿女”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前往社区一位独居老人家中探望。“临时儿女”志愿服务项目于2023年3月正式启动,旨在应对社区老龄化问题,为家庭照料者提供“喘息服务”,减轻老人子女的负担,同时为困难独居、空巢老人提供情感慰藉与生活帮助,构建“老有所依、困有所助”的社区互助生态。
“临时儿女”是潍城区委社会工作部“社会工作生态伙伴计划”的志愿服务项目之一,以“专业介入、精准帮扶”为核心理念,依托社区“状元文化”底蕴,将“德、孝、勤”融入服务。“临时儿女”志愿服务团队包括爱心企业、护理专业大学生、社工、居民等。项目自开展以来,通过社区日常活动和传统节日活动,累计组织百余次走访活动,惠及160余名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关爱,让社区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暖心故事
爱在心中 志愿者从“心”出发
家住西南关社区的孙奶奶,她唯一的女儿在年轻时被疾病无情地夺走了生命,老伴也在十年前永远地离开了她。随着老去,孙奶奶的身体每况愈下,多种慢性疾病如影随形,生活也时常陷入困境。
“临时儿女”志愿服务团队的小周了解情况后,主动与孙奶奶结成了帮扶对子。第一次踏入孙奶奶家时,小周就被屋里的冷清和孙奶奶脸上的落寞深深触动。昏暗的客厅里,孙奶奶独自坐在角落,电视开着,却像是一个无声的背景,她的眼神呆滞,仿佛对周围的一切失去了兴趣。小周热情地和孙奶奶打招呼,孙奶奶只是有气无力地回应了一声,那声音轻得像一片飘落的羽毛。
但小周并没有因为孙奶奶的冷淡而退缩。她挽起袖子,主动帮孙奶奶打扫房间、整理衣物,动作轻柔又利落。打扫完后,她又坐在孙奶奶身边,陪她聊天。起初,孙奶奶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回应着,小周并不在意,依旧耐心地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趣事,那些趣事就像一颗颗星星,在孙奶奶黯淡的世界里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从那以后,小周每周都会去看望孙奶奶。她了解到孙奶奶患有慢性病,需要定期去医院复查和拿药,可孙奶奶行动极为不便,去医院成了难题。于是,小周主动承担起了陪孙奶奶去医院的任务。每次去医院前,小周都会早早地来到孙奶奶家,细心地搀扶她下楼,到了医院,小周跑前跑后,挂号、看病、拿药,每一个环节都处理得井井有条。而孙奶奶则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小周忙碌的身影,眼中渐渐有了光彩,那光彩里藏着感动与依赖。
有一次,孙奶奶的病情突然加重,需要住院治疗。小周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刻赶到医院。她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帮孙奶奶办理住院手续,安排好病房。住院期间,小周每天都会给孙奶奶送饭,陪她聊天,给她讲新鲜事,试图驱散孙奶奶心中的阴霾。为了让孙奶奶能快点好起来,小周还特意向医生请教护理知识,每天认真地帮孙奶奶按摩、擦身。在小周的悉心照料下,孙奶奶的病情逐渐好转,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出院那天,孙奶奶紧紧地拉着小周的手,眼中满是感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小周啊,你就是我的亲孙女,要不是你,我这把老骨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小周还非常重视孙奶奶的精神需求。她知道孙奶奶喜欢听戏曲,就特意下载了很多戏曲视频,陪孙奶奶一起看。每当戏曲声响起,孙奶奶的脸上就会露出久违的笑容,仿佛回到了那些充满欢乐的时光。
城市温度
以志愿微光绘就养老新图景
◎孙瑞荣
在老龄化不断加深的当下,“临时儿女”志愿服务项目悄然改变着独居、空巢老人的生活。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彰显了社会的温度,更为破解养老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百余次走访、160余名老人受益,这不仅是数字的积累,更是无数温暖瞬间的汇聚。这种持续性、常态化的服务,打破了陌生人之间的隔阂,让老人切实感受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临时儿女”项目的成功实践,为社会养老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德、孝、勤”融入服务,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赋予其时代内涵,让尊老爱老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一次次真诚的问候和贴心的帮扶。实践证明,只要凝聚社会力量,创新服务形式,就能让每一位老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收获尊严与幸福,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