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灯火照亮城市新坐标

——潍坊市博物馆与潍坊风筝博物馆暑期夜场记

(2025年08月05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民在选购文创产品。
  □本报记者 周爽 文/图
  7月31日,随着最后一道日光褪去,潍坊市博物馆与潍坊风筝博物馆的灯光亮起,标志着两馆暑期夜场开放正式拉开帷幕。7月31日起至8月31日暑期结束,每周二至周日,两馆均开放至晚间21:00,并同步推出“潍博夜未央”活动,市民凭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免费入馆。此举打破了时间限制,让博物馆的珍贵馆藏与丰富活动得以融入市民夜间生活。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随着夜场的开放,慕名而来的市民络绎不绝,两馆门前均有序排起了队伍。
  夜场开启,市民热情高涨
  记者在潍坊市博物馆入口处看到,前来参观的市民排起了队伍,有序入场。移步馆内,柔和灯光下的潍坊简史陈列、郑板桥特展等常设展览,吸引了不少初次夜访的市民驻足观看。在反映老潍县风貌的展区前,几位老人指着熟悉的街景模型,低声交流着往昔记忆,历史的厚重感在静谧的夜晚更显浓郁。
  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孩子放暑假后早就想来市博物馆看看,但是我白天上班忙,实在抽不出时间陪孩子过来,这件事就搁置了。现在博物馆晚上开放了,我马上就带孩子过来了,兑现了对孩子的承诺。”
  与此同时,潍坊风筝博物馆也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这里灯火通明,停车场上的车辆满满当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风筝专题博物馆,这里琳琅满目的传统风筝和国际精品风筝,在夜晚的灯光映衬下别具魅力。记者看到,许多市民带着孩子前来,对馆内巨大的龙头蜈蚣风筝、精巧的微型风筝以及记录风筝发展历程的图文资料表现出浓厚兴趣。
  “以前只在白天来过,现在夜场开放了就也来看看,感觉晚上看更奇妙。”带着孩子前来的市民徐枫分享着她的感受。
  活动丰富,体验全面升级
  两所博物馆夜场开放并非简单的延长营业时间,为了给市民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两馆都精心策划了配套活动。
  潍坊市博物馆在保障基本陈列参观体验的同时,结合馆藏特色,在特定时间安排了如“文物里的潍坊”主题讲解、传统拓片体验等互动活动。现场一位参与拓片体验的大学生表示:“在安静的夜晚亲手体验传统技艺,能更专注地感受历史的温度。”
  潍坊风筝博物馆则充分发挥其特色,为市民安排了风筝制作技艺展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互动以及风筝文化小课堂等活动。在互动区,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风筝扎制过程,不少市民跃跃欲试,想要动手尝试简单的绘制。“风筝我们都放过,但是从来都不知道是怎么扎起来的。今晚上来这里玩,有老师给我们讲解风筝扎制过程,看到老师的巧手在灵活地扎制,感觉风筝都要‘活’了。”13岁的李兴梦说。
  据介绍,“潍博夜未央”活动构建起“夜游、夜购、夜娱”新场景。拓印英雄图腾、拼合千年陶片、对话镇馆之宝等让文物与观众零距离;扎绘风筝、墨拓团扇、香囊纳凉、汉服霓裳走秀、古琴雅集清音等带领观众感受绝妙非遗体验;集章换书签、获得景点盖章等互动参与性强;“暗夜驭风·室内盘鹰飞行奇观”项目,通过颠覆性的室内风筝表演形式,让观众在方寸之间领略非遗技艺的当代创新表达,体验“鹰翔于室,乐动于心”的奇幻之夜。
  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覆盖了不同年龄层和兴趣点,为市民提供了深度参与、动手实践和趣味学习的宝贵机会。广大市民得以在清凉的夜晚沉浸于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之中,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和传统技艺的精妙。
  点亮夏夜,赋能城市文化活力
  两馆同步开启夜场,是我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丰富市民夜间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它不仅解决了部分人群“想看没时间”的难题,更将博物馆从传统的白天参观场所,转变为市民夜间文化休闲的新选择。
  “向市民开放夜场,核心是回应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为白天无暇参观的上班群体提供便利,让更多人能走进博物馆,亲近历史与艺术。”潍坊市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郑晓光表示,此次延时开放绝非简单的时间延长,而是潍坊市博物馆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实现的“三重提升”。在“静水深流”的文化守护基础上,拓展为“主动服务”的公众陪伴者;从“展柜陈列”的经典空间,拓展成“沉浸共生”的文化体验场域;从专注于文物保管的机构,延伸为能够“激荡思想”的城市文化引擎。从“到此一游”到“深度体验”,从“文化殿堂”到“城市客厅”,两馆的延时开放,不仅是对“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诠释,更是潍坊以文化软实力赋能城市发展的缩影。
  灯光下的博物馆,不仅照亮了文物与展品,更点亮了城市的文脉与市民心中的文化之光。这束光,将持续照耀潍坊的文化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