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郑玄不足以传孔孟

——访山东博物馆特聘首席专家、潍坊市博物馆特聘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孙敬明

(2025年08月2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于哲
  在潍坊这片承载着八千年文明脉络的沃土上,郑玄的名字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东汉经学集大成者,郑玄的学术成就和精神品格,不仅是潍坊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脉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在首届全国郑玄经学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记者专访了山东博物馆特聘首席专家、潍坊市博物馆特聘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孙敬明,听他讲述郑玄的历史地位、思想价值及其对潍坊文化建设的深远意义。
  “郑玄在中国文化史上堪称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儒。”孙敬明开门见山。他认为,郑玄以“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的宏愿,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学之争,构建起系统的“郑学”体系。其《三礼注》至今仍是研究先秦礼制的核心典籍。无孔孟不足以传周公,无郑玄不足以传孔孟。郑玄贯通了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孟之道再到汉代经学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重要纽带。
  谈及郑玄经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孙敬明认为其精髓在于“尊师重道”与“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郑玄将尊师与重道紧密结合,强调教师是道德与学术的传承者,这对现代教育具有启示意义。他的‘以经解经’法开创了中国传统学术方法的新范式,深刻影响了清代乾嘉学派,至今仍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孙敬明表示,“此外,郑玄从《考工记》中洞察物理规律,展现出跨学科视野,这种治学精神对当代科研创新同样具有借鉴价值。”
  作为郑玄故里的潍坊,如何让千年“郑学”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孙敬明如数家珍:“文化传承需要‘活化’。近年来,潍坊先后通过修缮郑公祠、建设文化展示平台,让历史遗迹成为实体课堂;举办学术研讨会、经学研学活动,推动‘郑学’从殿堂走向大众;创新‘郑玄文化+文旅’融合路径,与风筝、年画等特色IP联动,通过创造性转化,让郑玄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他特别提到,郑玄“礼学”思想对现代城市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礼制不仅是行为的规范,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潍坊将这一思想融入城市文化,有力推动了文化软实力提升。”
  孙敬明对潍坊的未来充满信心:“潍坊拥有郑玄这一文化瑰宝,既是幸运更是责任。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将助力潍坊成为‘郑学’研究高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注入更多潍坊力量。希望潍坊以更为丰富精彩的文化实践,续写郑玄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