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改委:深化能源改革 推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2025年09月1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宋玉璐
  作为传统工业强市,潍坊市主动顺应绿色低碳发展时代潮流,以能源领域改革为核心抓手,通过政策体系构建、技术创新突破、产业协同联动,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能源结构优化、低碳场景打造等方面探索实践,蹚出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前,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500万千瓦,居全省第2位,是省内首个“千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城市”,新能源发电量首次半年突破百亿千瓦时;潍坊入选“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城市;国家唯一的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落户潍坊;国内首个零碳港口在我市建成。
  成绩的背后,是市发改委践行“百名干部破百题”改革攻坚行动的扎实脚印。今年以来,市发改委认真落实“双百”行动部署要求,主要领导主动领题、积极破题,在系统内推动建立“全员参与、市县联动”改革工作机制,进一步激活“亲清发改会客厅”平台服务效能,以能源改革为突破口,破解发展瓶颈、激活绿色动能,为全市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全面系统的规划布局,是能源改革的基石。市发改委坚持将谋划设计作为能源改革的首要前提,构建系统完备的改革推进体系。一方面,由主要领导牵头组建新能源产业专班、氢能工作推进专班,建立“统筹协调、分工负责、高效落实”改革推进机制,明确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施工图”与“时间表”;另一方面,聚焦能源改革重点领域,先后编制印发氢能产业、能源发展等若干政策,全方位统筹能源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近年来,潍坊市新能源开发提速推进,发电装机实现历史跨越,跃居全省前列,与此同时,电力消纳困难、电网调峰调频难度增加等问题也显露出来,新能源开发遭遇挑战。
  为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新能源开发可持续,市发改委坚持“有解思维”,以提升电网接入和调峰能力为突破口,在加快潍坊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同时,又统筹谋划了弥河、渔盐、峡山3个500千伏变电站和青州庙子、临朐五井2个抽水蓄能电站,并争取纳入了国家规划。储能调峰具有灵活性,市发改委把握住这一特点,加快布局储能产业新赛道,目前全市已建成储能电站21座,总装机规模达67.87万千瓦,同比增长40.5%;今明两年拟建项目19个,总装机规模达387.3万千瓦,发展后劲十足。
  潍坊是能源消费大市,受产业结构制约,能源消费总量大,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答案只有一个——能源改革。
  围绕解决能源消费发展瓶颈,市发改委积极构建新能源多元供给体系,夯实绿色低碳转型“强底座”。谋划布局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9个县市区参与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诸城、高密、滨海列入山东省首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新能源产业全方位布局,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至13.3%,较十三五末提高了6.5个百分点。
  在诸城市百尺河镇龙泉村一处施工现场,七八台挖掘机正在紧张作业,这是山东大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开发的20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施工现场。该公司是国内胎圈钢丝生产龙头企业,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居世界第一。作为传统用能较大企业,未来可能会受到国际碳关税政策影响,生产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下降。“市发改委得知企业发展困境后,主动靠上服务、支招破题,建议我们加快能源消费改革步伐,走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副总经理王伟感慨。在帮助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发改队伍“忠诚、担当、专业、卓越”的作风和“严实细快新”的工作标准,为企业排忧解难,助力企业发展。
  从大型能源基地到农村户用光伏,从传统动力企业到新兴装备制造商,潍坊市以能源领域系统性改革为引领,探索出了一条传统工业城市向绿色低碳城市转型的可行路径。
  当前,绿色动能正在潍坊各个领域持续释放,未来随着能源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市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